多方位赋能,茅台用“造血式扶贫”阐释国企担当
今年是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
“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无疑是着眼长远对脱贫攻坚提出了高要求:精准扶贫,要的不只是脱贫地区摘帽,更是让乡村走上长线发展之路;要的不只是完成一时的脱贫指标,更是脱贫机制的长效化和可持续。
脱贫工作要动真格、见真章,不走形式,还要用长远发展确保脱贫质量。在这方面,茅台的扶贫模式就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样本。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这里的“精”和“准”,指向的不仅是扶贫对象摸排上的精准无误,也是扶贫方法上的精准发力。这也要求,扶贫要瞄准痛点、靶向施策,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在以往,说起扶贫,许多人首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给钱给物”,这秉承的就是“救济性扶贫”的思路。救济性扶贫的确有立竿见影之效,但仍属于“输血”,并不能为贫困地区和人群的自我脱贫能力加持,还可能助长其对“等靠要”的依赖。
现实证明,扶贫不能被简单地视作指标化的经济问题,救助者本位下的“给钱给物”型浅层次帮扶,也无法带来可持续脱贫。
相形之下,以产业培育为主要特征的“开发性扶贫”、以增能赋权为主要路径的“赋能性扶贫”,能更好地贫困地区的致富潜能。这其实就是用“造血”代替“输血”,用“授人以渔”代替“授人以鱼”。
而造血式扶贫,就是茅台扶贫模式的基本方法论,其核心就是产业扶贫。
5年前,作为贵州省国企代表的茅台,与300公里外的道真县结成了帮扶对子。在那以后,道真县就在茅台产业扶贫的加持下,走向了脱贫致富之路——2015年11月,《茅台集团基层党组织结对帮扶道真县贫困村工作方案》出台,形成了品牌带产业、企业带基地和合作社带农户的“三带”模式。此后,茅台累计派出60个基层党组织、4500余人,深入48个贫困村,投入近3亿元,在基础设施、食用菌种植、高粱基地建设、危旧房改造、人员技能培训等方面持续发力,助力道真县在2019年实现了摘帽清零。
茅台的产业扶贫,并非破坏乡村有机体结构的“刚性扶贫”,而是因地制宜、利用本土资源带动地方发展:结合自身的白酒产业优势,茅台以高收购价的方式,鼓励道真大力种植有机高粱,使当地有机高粱种植面积已经从2019年的1万亩扩大到2020年的2万亩,也加强了当地经济的自我造血功能。
值得细说的是,茅台的造血式扶贫还响应了“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扶贫方略:联合团中央、青基会和贵州青基会,茅台开展了持续公益助学活动,目前已经累计出资近10亿元,帮助近20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学子,从寒窗迈入了大学校门。这有助于让贫困人口在知识与技能获取中“换脑子、想法子、变样子”,获得自主脱贫、奋力致富的能力。
孜孜不倦,必有回响:在茅台帮扶下,道真县于2019年实现了脱贫“摘帽”。到头来,茅台的造血式扶贫也为更多地方、企业扶贫提供了范本——其经验就如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茅台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高卫东在贵州省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总结的:一、用心谋划、全力投入;二、建基地、抓产业、促增收;三、扶志扶智、公益助学。
而考虑到今年疫情可能造成“脱贫后返贫”的问题,茅台今年还专门安排了4000万元资金,按照每个村500万元、共计3000万元,用于茅台集团6个扶持壮大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以更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巩固道真脱贫成果。这也契合“让脱贫机制可持续”的内在含义。
正是基于在造血式扶贫等公益实践中呈现的国企担当,茅台成为业内单独连续11年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连年荣获“履行社会责任五星级企业”荣誉,两次荣获慈善领域zui高政府奖“中华慈善奖——zui具爱心捐赠企业”。这本身就是对责任感的犒赏。(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