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的酒具是什么样的?
共1个回答
-
2018/1/18 14:32:11媛媛
唐代,随着陶瓷工艺的迅速发展,瓷质酒具的使用已比较普遍,并逐步取代了做工繁杂、成本高的漆制品。唐初的酒具除了越窑苍翠欲滴、如冰似玉的青瓷杯、盏、壶外,还出现了凤头壶、龙首杯等三彩釉陶酒具。唐代中期以后,瓷质酒具的造型上又有了较大变化,出现了一种盛酒与斟酒的新器具——酒注子(或称执壶、注壶、偏提等)。其形状似今日的酒壶,有嘴、有柄,既能盛酒又可注酒于杯,因而取代了樽、勺,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斟酒器具。这种酒注子在绍兴、宁波等地唐代的墓穴中均有大量发现。酒注子是在前代鸡头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南北朝及隋代鸡头壶上的鸡头是纯装饰物,后来人们不断改进创新,把鸡头部分做成中间有孔的壶嘴,使之既美观,又有实用价值。关于它的初始情况,宋人李济翁在《资暇录》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记载:“元和(唐宪宗年号)初,酌酒犹用樽杓,所以丞相高公有斟酌之誉。虽数十人,一樽一杓,挹酒而散,了无遗滴。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嫈(同营),而盖、觜、柄皆具。太和九年后,中贵人恶其名同郑注,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异,目之日偏提。”
唐代中期酒注子的造型浑圆厚重,壶腹以圆形、扁圆形为主,壶嘴大而短。唐末时壶体逐渐变得精巧修长,壶腹多为瓜棱形、椭圆形,壶颈、壶嘴、壶柄都增长了。
从唐人“举杯邀明月”、“会须一饮三百杯”和“衔杯乐圣称避贤”等诗句中,可知唐代饮酒亦多用杯子。和酒注子配套使用的便是瓷酒杯。酒杯的形状有高足杯、圈足直筒杯、曲腹圈足小杯、带柄小杯等。
五代时期,酒具基本沿袭唐制。不过,这时又出现了一种与酒注子配套的温酒用具——注碗。使用时在注碗内放入热水,再把酒注子放入其中来烫酒。随酌随饮,非常方便。
宋代的手工业中,陶瓷业是杰出的,同时它在我国瓷业发展史上也是繁荣、辉煌的时期。当时烧瓷大窑,北方有定窑、汝窑、钧窑,南方有越窑、建窑、景德镇窑等,都能生产瓷器精品。宋代的酒器,多数是壶杯成套,其品种之完备、器形之丰富,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如酒壶就有瓜棱壶、兽流壶、提梁壶、葫芦式壶等。其中葫芦式壶是宋代新出现的器形,它的特点是壶身为葫芦形,流贴附在下截圆腹上册,另一侧两截壶体间有束带形曲柄相连。无论哪种壶,使用时一般都与五代以来一直流行的注碗配套使用。而且酒壶与注碗的形状要求和谐一致,如瓜棱壶要配瓜棱形注碗。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