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
一曲荡气回肠的《青藏高原》令多少人魂牵梦绕、神驰向往。
青藏高原,这个主要由“青海”和“西藏”两大神奇“地理板块”和“文化基因”形成的“地球第三极”,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誉为“世界屋脊”,征服了无数“行者侠客”。
青海,因美丽清澈的青海湖而得名,青海湖又叫“库库淖尔”,蒙语“青色的海”之意,古代称“青海”为“西海”。
西藏,因与“道教佛教经典”和“藏族部落”有深厚的渊源,而闻名于世,充满了神秘感和稀缺性。
但是,人们不会想到,“在那遥远的地方”,“西海”土族,如今也是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县,因为4200年前酿制了一种特殊的青稞酒,并创造了优美的土族舞蹈,来迎接远方的客人,这里成了欢乐的海洋。
千百年来,美酒和舞蹈的交融,揭开了“青海土族”人的神秘面纱,她们记录着“羌”的故事,传承着“仙米”的精神,用“高原文化、青稞文化、德文化”——三种“文化信仰”拥抱着未来。
圣洁的“高原文化”是“天佑德”之根
雪域草原,天高云淡;青稞族舞,河湖经幡;苍凉雄浑,原生自然……这是人们对“高原文化”的直觉印象。
高原,既是一个令人神驰向往的朝圣梦幻之地,也是一个自然条件恶劣、乐观顽强的“生命屋脊”。
从青海湖往西南走850公里,是神秘的“可可西里(藏羚羊自然保护区)”,刀郎那首的《西海情歌》,背后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从青海湖向东走150公里,是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的高原省会城市——西宁。西宁东北大约50公里,便是祁连山脉的大阪雪山。山上白雪皑皑,山下青稞漫漫,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就在山脚下。
这里有大的“青稞酒生产基地”和受国家保护的“青稞酒原产地”,世界上的“高原酒镇”诞生在这里。土生土长的青海土族人,千百年亲手酿造的青稞酒,有一个响亮、吉祥、高贵的名字——“天佑德”。
酿酒产业诞生了很多“产区”,但在真正“原生态环境”上,谁能与“高原产区”相比呢?这里是“离太阳近的地方”,同时,还是除南北极以外冰雪储量大的地区,是亚洲十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有“亚洲水塔”之称。
这里的天是蓝的,云是白的、雪是亮的,草是绿的、河湖是清澈的,牛马是健壮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独特、天然、圣洁。
有酒文化专家对青藏高原酒的发展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地下的考古研究成果与历史传承的文献研究成果相结合,基本确定了青藏高原4200余年酿酒史、4000余年青稞酒史、700余年蒸馏酒史、600余年品牌史、400余年大曲酒史的基本历史文化框架。
每一滴天佑德青稞酒的产出都来自于青藏高原,天佑德热爱着这里的山、水、土地、青稞,更是将维护青藏高原的生态平衡,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青藏高原的文化成就了天佑德青稞酒,无论天佑德品牌走向何方,高原文化都是天佑德向外生长的根基。
这就是“青藏高原”独特地理结构和自然生态,塑造的“梦幻文化”。
青藏高原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带给人的是干净,是神圣。而在圣洁之外,对高原上的农牧民来说还有寒冷、干旱带来的艰辛。在这离天近的地方,这群靠天吃饭的人们,越来越信仰“天”的力量。于是信仰成为了高原文化的根基。
而高原的农牧民在长期与自然协同进化的过程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生态文化理念。维护生态平衡、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为基本准则的生态伦理,使农牧民得以与恶劣、脆弱的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作为人类与“上天”联系的媒介,酒,成为了青藏高原上特殊的存在。敬天,敬地,敬朋友,性情豪放、乐观、热情的青藏高原上由此缔造了悠久而灿烂的酒文化。
雄健的“青稞文化”是“天佑德”之干
一望无际的橙黄,在清风下摇曳,荡起片片涟漪,与远处的蓝天雪山遥遥相应,像一幅画卷展现着上天的厚爱。随着青稞粒越来越饱满,收获的时间到了。
作为青藏高原上的粮食作物,青稞是高原居民生活的根本。丰收过后,盛大的篝火晚会接踵而来,人们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载歌载舞,敬酒自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而青稞酒正是另一主角。
青稞酒,藏语叫做“羌qiang”,顾名思义自是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具有清香醇厚、绵甜爽净,饮后头不痛、口不渴的独特风格,在强手如林的酒类行业中独树一帜,在西部民族地区享有盛誉。由于其“地理环境独特、酿酒原料独特、大曲配料独特、制酒工艺独特、产品风格独特”,青稞酒传承4000年,至今兴盛不衰被酿酒专家誉为“高原明珠、酒林奇葩”。
而青稞又称裸大麦,主要产自青藏高原,有数千年的历史。可以说,青稞养育了青藏高原世世代代的居民。青藏高原自然条件艰苦恶劣,是很多动植物的“生命禁区”,我们日常接触的农作物都要在海拔2500米以下生长,而青稞,正是青藏高原适合生长的粮食作物。对青藏高原的居民来说,青稞不仅仅是一种粮食作物,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顽强、不屈,以及强大的生命力。
藏医经典《晶珠本草》更是把青稞作为一种重要,用于多种疾病。《本草纲目》记载:“(大麦)宽胸下气,凉血,消积进食。”《本草拾遗》记载:青稞,下气宽中,壮精益力、发汗、止泻。
青稞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海拔5000米以上可以养育人类的“幸存者”农作物。所以青稞可以说具有英雄的品质、的品质。青稞也是至今仍未被人类完全驯化的原始农作物,接近野生状态,因此青稞为自然。缺氧、干旱、寒冷的恶劣环境造就了青稞的坚韧不拔。纯净、洁白的青藏高原和亿万年冰川融水造就了青稞的健康特质。围绕青稞,形成了极具高原特色的青藏文化,勤劳勇敢的青藏高原人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畏艰辛,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因为青稞带给他们希望,带给他们欢乐。
2018年“天佑德青稞酒开酿大典”上,天佑德青稞酒提炼了“青稞精神”:青稞是英雄,青稞健康,青稞自然,青稞欢乐,“英雄、健康、自然、欢乐”,就是伟大的“青稞精神”。“青稞精神”的提出,无疑为青稞酒产业壮大发展,提供了更高的文化支撑,也成为了支撑天佑德这棵大树的茎干。
博大的“德文化”是天佑德之花
土生土长的土族人,4200年亲手酿造的青稞酒,诞生了一个响亮、吉祥、高贵的名字——“天佑德”。
天佑德,作为青藏高原酒文化的承载者,其诞生之初就是对上天的信仰。商王朝的开国元老、朝廷重臣伊尹,在告老还乡时跟商王的对话被记录为《尚书·咸有一德》,“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其中的“惟天佑于一德”被认为是天佑德品牌理念的起源。
“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
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道家则以为所谓天地万物之自然为“道”,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对人而言,便是品德。
宋明理学家把“德”称作是实行某种原则,有所得于心。
品,品质。德,在古代文献中也与“得”相通,表示“得到”。所谓品德即为品质好就可以得到东西。于天佑德来说德文化的根本即为品质。
“水为酒之源”,天佑德青稞酒酿酒所采用的地下井水,源自青藏高原6000米冰雪融水,穿过数十米深的冰川岩层,层层过滤,水质纯净,软硬适中,清冽微甘,富含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是天然酿酒好水。
“粮为酒之韵”,天佑德青稞酒的品质从源头青稞开始。天佑德拥有25万亩专属青稞种植基地,其中10万亩为有机青稞种植基地,获得有机产品认定,独特的种植地带使得青稞基本生长在无污染环境,具有纯净、天然、绿色、有机的品质,确保天佑德酒产品质量从源头上得到有效控制。
“窖为酒之魂”,天佑德青稞酒窖池与传统窖池不同,窖池是用天然花岗岩制成的条石窖,这也是白酒界的花岗岩窖池。青藏高原孕育的花岗岩,高贵而神圣,打造的窖池不仅质地坚韧便于清理,还能较好的维持酒曲发酵所需的温度和湿度。
“技为酒之神”,天佑德青稞酒采用600多年历史传承的“清蒸清烧四次清”传统工艺,原料清蒸,辅料清蒸,清糟发酵,清蒸流酒。用花岗岩窖池发酵的四次操作,为天佑德青稞酒特有。
天佑德青稞酒用好粮好水好技艺一步步将工匠精神发挥到了,而其目的只为酿造一瓶好酒,一瓶高品质的酒。好酒,是天佑德“德”之一字的外在载体。而与之相伴的对高原天然生态、水源的保护,对六百年古法技艺的传承,则是天佑德“德”之内在品质境界。
而品德经过积累就会上升为品格。2020年春节疫情爆发,天佑德发扬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精神捐赠了500万元现金与物资。之后还紧急罐装了45000瓶“天佑德75度青稞高度白酒”用于疫情防控。
在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后,公司领导带领全体员工多次捐款捐物。玉树地震时期,更是捐赠1000余万元资金及救灾设备。长期以来,天佑德一直致力于青海经济和体育的发展,先后成立了教育基金,连续4年进行天佑德“青稞助学行动”;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