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在人的饮食习惯中,葡萄酒基本上只与西餐相配,配中菜尚属空白。内地消费的葡萄酒大部分被当成时尚、高雅、社交、西方生活方式等消费掉,而它本身作为中餐佐酒的功能往往被忽略。葡萄酒并没有真正成为人的饮食习惯。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讲究生活质量的人逐渐重视酒的营养及合理搭配了。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白酒和黄酒才是配中菜的概念先入为主,也别人代代继承了下来,要改变多年形成的饮食习惯,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需要服务人员具有丰富的酒知识,根据客人所点的菜肴,合理的推荐所需要酒品,准确及时地向客人介绍葡萄酒与中菜应如何科学合理的搭配。
葡萄酒是以葡萄为原料,经榨汁发酵酿制而成的原汁酒,酒精含量大多在9.5度至13度之间。葡萄酒的成分很复杂,现已知的有250多种,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此外,葡萄酒还含有丰富的钾和镁,但磷和钙较少。葡萄汁中含有的矿物质总量为1.675至4.34克/升,因此,葡萄酒具有碱化剂、强壮剂、矿物质补充剂等多种功用。葡萄酒还有刺激神经系统、保护心肌结构和功用,对体衰者具有补壮作用。红葡萄酒中还含有天然色素和单宁。葡萄的酸度接近人的胃液酸度(ph值为2至2.5),其酸味是葡萄汁本身的天然酸性物质所产生的,正好适宜于分解消化蛋白质,故为佐膳之佳品。
欧美各国习惯在就餐时饮用葡萄酒,因为蒸馏酒和配置酒的度数较高,入口后会使口腔舌头麻痹,影响味觉,从而影响对菜肴的品味。所以,在欧美国家,几百年前葡萄酒就已经根植到他们的精神和胃里。法国人说到酒配菜时就会说:themeulwithoutwine,likemakinglorbyyourself。”欧洲人自小就养成饮葡萄酒的习惯,比如说每次就餐的时候,父母会在孩子的水杯里倒一点葡萄酒,随着年龄的增长,酒的比例也在提高。
葡萄酒早就成为欧洲人的基本饮品。法国人平常饮食以温饱为主,一盘沙拉加个餐后甜酒,但基本上每餐都会来点葡萄酒,以饮普通红酒为主,饮白葡萄酒才是较为正规一些的西餐,需要冰块和冰桶伺候。而一款菜配一款酒,一顿饭用三四个小时的正餐,食物与酒不但是提供人们吃饱喝足的基本功能,而是讲究质地、气味、颜色、味道的餐饮艺术。
在,不少人都认为葡萄酒就是配西餐的,而白酒和黄酒才是配中菜的。从味觉的生理科学分析来看,不少时候烈性酒佐餐并不完美,因为高度的酒精会使味觉麻痹。在西方,烈性酒其实是餐后酒,而不适于佐食较为鲜嫩的菜品。在葡萄酒的世界里,可以为黄酒找到替代品,那就是酒精加强葡萄酒——雪莉酒和波特酒。酒精度相当,不少酒的口味很接近。
葡萄酒的酒度适中与果酸平衡得很好,人们的味觉不会有刺激感,特别是白葡萄酒,酸度一般比红葡萄酒高,喝起来清新爽口。在不同的菜之间可以隔离上一道菜的味道,使人越吃越有滋味。
葡萄酒品种丰富,绝大部分的菜都能找到适合的葡萄酒。以前人们认为的白葡萄酒配白肉,红葡萄酒配红肉,其实就跟葡萄酒称红酒一样,只说对了一半,因为菜跟西方菜较大的不同点在于:中餐菜肴通常是入味的,而西餐以原味的居多。所以,西菜配酒可以根据原料,而中菜配酒除了原料,还需要看佐料和烹调方法。比如说红烧肉配葡萄酒,一般是酱料重带甜味的,如果用白葡萄酒来配,浓厚度都不能跟红烧肉般配。如果是成熟的黑比诺葡萄酒,带有煮熟的甜菜和红枣的果甜味,与红烧肉的甜相得益彰,而且少量的单宁还能去除红烧肉的油腻。所以,黑比诺葡萄酒配中餐的红烧肉更为合适。
葡萄酒配中菜,就一款菜品而言,找到搭配得很好的酒其实比较容易,但在人的餐桌上,几个菜一起上,要达到每款菜都配合得恰到好处,就比较难了。
从口味的生理角度看,味觉能够感受到的有酸、甜、苦、辣、咸。比起要区分上百种气味的嗅觉来讲,算是简单的。能够相互影响的味觉主要是四种味:咸会加强苦的感觉;酸能在短时间内掩盖苦味,又加强了甜味;甜味能降低对咸、苦、酸的感觉;苦味能降低酸度。甜味、原味、辛辣味,令酒劲增强,而酸味和咸味,令酒更加温和。
其实,每个人的品味跟味觉感一样有主观性,如果对酒和菜的细致感受并不在行,那就听凭自己味感的本能感受,味蕾觉得好的,就是适合的。
对于人的家常便饭,还是白葡萄酒容易配一些。因为人的主食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比较不复杂的白葡萄酒都可以起到陪衬和开胃的作用。而外国人的饮食主要是肉类,面包只是配角,如果没有含单宁的红酒,比较难消化。
总之,吃油腻的菜,可以用红葡萄酒来配,因为红葡萄酒中的单宁能去油腻;吃清淡的菜,用白葡萄酒来配;辣菜较好不用好酒配,用便宜的酒和带点甜味的白葡萄酒即可,因为辣味会掩盖好葡萄酒中的多层次和细腻滑润的口味。甜点和甜品用甜酒来配,因为不甜的白酒与甜点配合会发酸;苦味的菜用由苦味的红葡萄酒来配,反而会有先苦后甜的感觉。比如说苦瓜配苦涩味的赤霞珠红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