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位法国部长结婚的简介。
也许为了避免礼品的重复,造成浪费,从20世纪70年代起,大的百货公司想出了一个促销的好点子:为即将结婚的夫妇专门开设一个礼品部,新郎新娘可到那里选择自己想要的物品,开一个礼品单。他们的亲朋好友若想送礼的话,就到那家百货公司根据礼品单挑选,还可以有一定的优惠。
有一次,我们到巴黎一家有名的百货公司拉法耶(人戏称“老佛爷”),该公司的地下室就是新婚礼品部,里面商品琳琅满目,从床上用品、玻璃器皿到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在一间敞开的休息室里,摆着许多小桌子,一对对男女青年正拿着笔,认真地阅读商品目录,挑到自己需要的物品时,就填在一张公司提供的礼品订购单上。礼品部里有不少老太太在买东西,可能是为他们的儿女或亲友的孩子选购结婚礼品。
但是,对我们这位部长朋友送什么呢?我们的情况很特殊,他是身份很高的人,我是驻法国大使,既有私人交情,也有两国间的友谊,礼品既要符合各自的身份,也应有象征意义。我们商量决定,送一件能长期摆放的礼品,让他们看到这东西,就想到这是大使送的。施燕华在礼品库里挑来挑去,挑了一套紫砂茶具。我请一位法语干部写一份关于紫砂陶瓷的介绍,打印得漂漂亮亮,放进了盒子里。
婚宴在一家俱乐部里举行,前往出席的客人很多,而我们是惟一的外国大使夫妇。大厅的一角是一张长桌,上面放着包装鲜艳的各种礼品。我们的礼品体积较大,放在那里十分抢眼。几天后,这对新婚夫妇还特意写信感谢我们送的礼品,这是他们收到的惟一有异国情调的礼品。
宴会餐桌分别设在四间大厅里,每间大约有三四桌。较大的一间也只有四桌。我们与新婚夫妇及巴黎一些名流坐在前列桌。这对新婚夫妇是重新组合的家庭,双方各有两个孩子,都不到十岁。四个孩子碰在一起,就刮起了“人来风(疯)”。他们到处乱跑,捉迷藏。一个小女孩钻到了我们的桌子底下,被一个小男孩抓住了。他们在桌子底下玩了起来。女孩问男孩:“他们不是早就住在一起了吗,为什么要结婚?”桌上的成年人听到都笑了,他们的父母把他们从桌子底下拽出来,说道:“别淘气,上那边吃饭去!”
新郎穿的是一身黑色西服,新娘穿的是宝蓝色的长裙。法国是天主教国家,根据天主教的习惯,二婚者是不能进教堂举行婚礼的,二婚的新娘可穿除白色以外其他颜色的婚纱,但以蓝色、深红色为多。
1792年,法国大革命以后,颁布了一项法律,新婚夫妇必须先到居住地的市登记,婚约才有效。在市登记时,还要有证婚人两个到四个,双方的父母或好朋友都可以当证婚人。在市府登记结婚,办的是法律手续,登记后双方成为合法夫妻,相互要承担有关的法律责任。
去教堂举行婚礼是一种宗教仪式,但是必须向神父出示市的结婚证明,才能举行宗教婚礼。新婚夫妇通常把登记结婚和举行宗教仪式安排在同一天。
如果说在市登记结婚是“例行公事”的话,在教堂的婚礼则是隆重而充满感情的。在市府,双方作出法律的承诺;在教堂,是对上帝的承诺,在天主教徒看来,更加神圣。所以,较激动人心的时刻是神父直呼男女双方的名字,问:“某某,你愿意娶她为妻,与她白头到老,富贵共享,患难与共吗?”“某某,你愿意做他的妻子,与他白头到老,富贵共享,患难与共吗?”
当男女双方各自回答“是,我愿意”后,神父宣布两人成为夫妻,新娘才能把面纱掀开,双方交换结婚戒指。结婚戒指必须戴在左手无名指上,因为左手连心。男女双方站的位置也很有讲究。女方总是站在男方的左边,这也是沿袭古老的传统。古时候,经常有两个小伙子爱上同一个姑娘;那时可没有现在这么文明、民主,只有诉诸武力,不必征求女方的意见。谁能把这姑娘抢走,谁就能娶她为妻。小伙子必须左手抓住姑娘的手,右手挥剑抵挡其他的追求者。女左男右的位置就这样固定下来了。
婚礼结束,新婚夫妇走出教堂,客人们抢先在教堂门口等候,大把大把地向新人撒米粒,这象征多子多孙。现在,常用彩色小纸片或玫瑰花瓣代替。
婚宴后,通常要举行新婚舞会。按法国的习俗,在新婚舞会上,前列个舞曲要由新人挑选。前列、二个乐曲,新郎必须先与自己的丈母娘,然后与自己的母亲跳,新娘也必须先与自己的公公、然后与自己的父亲跳。大概是为了感谢双亲的养育之恩。
法国的婚俗还有一部分是沿袭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做法。对于前列次结婚的女孩子,要带一件旧的、一件新的、一件“借”的、一件蓝的东西。从家里带一样旧东西,表示与家里有割不断的联系。通常是家传的一件首饰,母亲或祖母一件出嫁时穿的裙子。新东西是新买的婚礼时穿的长裙。“借”的东西是向已婚且婚后生活幸福的女子要一样东西,象征这东西会给新人带来好运。蓝色表示忠诚,也是为婚姻讨个吉利,现在是一条蓝色的松紧带,可缠在新娘的腰上。法国许多传统的家庭仍然照“老规矩”操办婚事,这倒是很温馨的。
婚宴结束了,在我们离开时,每人得到了一小包用白色尼龙纱、白色缎带包扎的糖衣果仁,象征健康、富裕、长寿、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