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灾难接踵而至的那一年,对于桥来说,也留下了他一生中较大的遗憾——刚刚开班一天的气相色谱培训班不得不为此终止,并且他再也没能重新举办这一培训班。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1976年,已在大连金州酒厂工作13年的于桥,早已从大连化学试剂厂的研究员升格为金州酒厂的技术“骨干”。在金州酒厂,他坚持酿酒科研攻关,先研制出了陶板通风晾渣装置,后又在固态法通风培养酒精酵母研究方面告捷。在取得多项工艺改进成果的基础上,于桥凭借在工作中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接触的机会,了解到了“气相色谱”这项新技术,于是就萌发了将其运用到酿酒工艺中的想法。通过努力,金州酒厂不仅成为拥有我国前列台色谱分析仪的企业,而且通过这一工艺,大大提升了白酒品质,提升了白酒产量。
在研究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于桥随即产生了与大连轻工学院联合举办气相色谱培训班的想法。培训班的设想也在前列时间得到了大连轻工学院领导的支持,并决定面向我国范围内的白酒企业“招生”。
与其说是“招生”,不如说是要通过培训班传授技术革新的成果。此举吸引了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在内的我国各大名酒厂的关注,也引起了许多地方名酒企业的兴趣。招收了来自我国各地40多名学员的气相色谱培训班开班了,于桥站在大连轻工学院认认真真地讲了一天课,谁也不曾想到,唐山大地震就在开班的前列天深夜里发生了。
当于桥第二天走向讲坛时,惊魂未定的学员已经“撤离”了。没有办法,于桥只好彻底放弃这次培训,他想:“等过段时间,还会有机会重新开班的。”
然而,后来于桥几经努力都未能如愿,气相色谱培训班再也没能开班,这成为了他从事酒业50年来较大的一件憾事。
作为较早从事白酒工业化研究、享受特殊津贴的专家之一,于桥对白酒香型的构成问题非常关注,并做了大胆探索。
通过研究,于桥发现:一方水土养一方酒,决定白酒香气的较关键因素是地理环境。正因为白酒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水土渊源,才形成了以四川为龙头的川派浓香型白酒,而苏鲁豫皖等地淡雅型的浓香白酒,就要比川派的淡雅一些,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才构成了川酒、徽酒和鲁酒的白酒流派和区域化的产业集群效应。
如今,早已退休的于桥,有了更加充裕的时间,每每追忆起那些往事,就忍不住拿起笔墨,开始创作他的回忆录。书名怎么起,一直是于桥比较纠结的事,他看过沈怡方的《酒道人生》,看过高月明的《酿酒60年回忆》,也看过曾祖训的《曾祖训文集》,他琢磨来琢磨去,觉得自己这部几十万字的心血之作叫《回眸酒海50年》比较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