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时男人与女人的不同酒习俗

2012/7/27 9998.TV好酒百科

深秋季节,金菊吐艳,丹桂飘香,重阳佳节又到了。因为农历九月初九日有两个“九”字相重,故称“重九”。历古而来,我国民间都在这一天去登高,所以亦有人称重阳节为登高节。

重阳为什么要登高呢?历来都有几种说法,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汉代汝南人桓景听了《易》字大师费长房讲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灾降临,应离家登山可避的一番话。于是桓景举家饮过菊花酒,带上茱萸去登山,结果避过一场灾难。从此以后,每年重阳节,不少人去登高,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习俗。

古人登高,男人饮菊花酒,女人带茱萸,说是可求吉利驱邪避灾。据说,杜甫有一年重阳节登高,感慨万千,思潮如涌写下“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的诗句。打开历史的画卷,不难看到,历来重阳节,不少文人驿客以登高为题材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令人百读不厌,给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让人思潮起伏,遐想万端。

我国疆土辽阔,东南西北,崇山峻岭连绵不绝,可登可游的名山峻岭又比比皆是。地处岭南的广东,民间历来都有重阳登高的习俗。广州的白云山、南海的西樵山、新会的圭峰山、肇庆的鼎湖山、博罗的罗浮山等等,每年重阳节都留下成千上万各登山人士的足迹。

据说,清代中叶期间,香山县的隆都、良都、得都和四大都群众重阳登高十分盛行。除天雨外,凡是丽日蓝天的重阳节,不少地方出现举家出门登高的现象,亦有约上同行或挚友停业一天也到附近山岭去登高。至于那些富有人家,不分老少都雇来轿夫,把他们抬往目的地,然后前呼后拥抬步登山的。老百姓登山,那时候全是步行,有赤脚的,有穿草鞋的。他们有的撑着油纸遮,有的戴上竹帽或草帽,三三两两,一前一后,沿着蜒蜿倾斜的山径往上登,欢声笑语,打破了深秋密林山野的寂静。

笔者小时候听爷爷讲过,民国期间(除沦陷期间外)重阳节是日,石岐是很热闹的。一清早有人上西山寺烧香拜神,接着,陆续有人穿着便服和布鞋,手持太阳伞向烟墩山走去。烟墩山位于岐江南岸,山不高,树木稀疏,虽然没有登山路,但爬上去也不难。较吸引人的是那座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七层八角砖石结构的阜峰花塔。他们上得山来,眺望周边景色之后,有的就坐在塔前的石级上滔滔不绝大谈铁城(石岐别称)的陈年旧事。

中山人登高,历来和我国各地一样,多是抱着祈求世道和平,谋事、耕作顺利,老少康泰,借登山游览观景,洗涤积聚心间尘秽,因而多是选择景致宜人、传说典故多的地方登高的。如五桂山的大尖山、南朗的蒂峰山(石仔庙),云梯山,三乡的罗三妹山(锣鼓岗),翠亨的犁头尖山等等。

民国期间的重阳节,除群众自发的登山之外,中山一些有规模的学校,也选择重阳节这一天组织高年级学生远足。三十年代,学校童子军有时亦在重阳节组织登高、露营、军事操练,战地救护训练。解放后,不少中小学也在重阳节带学生去登高,同时安排放风筝,爬山比赛及野炊,煞是有生气。

火爆酒业圈的微信公众平台
线上春糖会,选品享优惠!
对该项目感兴趣?立即询价!

*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好酒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同类厂家查看(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好酒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贵州赖世家酒业有限公司茅台镇酒厂

客服中心

选择好产品,代理好品牌!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j_9998关注

线上春糖会,选品享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