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啤酒产于济南啤酒厂,厂的前身是始建于1942年的酒精厂,已有60多年的酿造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国主义者为克服能源供应的不足,1942年,日本人小林一马从大连带来一批技术工人,在济南始建酒精厂,第二年秋正式开机投产,定名为“华北农产化学工业公司”。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国民党接管了这个厂,改名为“昌光公司”,1946年6月,国民党军政部派人接管,改为“酒精厂”。1948年9月,济南解放,华东财办工矿部化学总厂接管,正式定名为“济南酒精厂”。1952年9月,划归轻工业部烟酒管理局领导。1954年8月,济南酒精厂与黄台酒精厂合并,又更名为济南酒精分厂。1975年5月18日,转产啤酒,正式定名为济南啤酒厂。
1974年,济南酒精分厂啤酒改建工程开工。当时,311名员工发扬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精神,首先爆破、十几座钢筋混凝土旧罐底座,然后利用旧厂房,改造旧设备。用土法加温,手工电焊,抡大锤,自制出直径3米、钢板厚12厘米的铜底糖化锅,并依靠职工的聪明才智,自制啤酒生产设备,还完成20个容量27吨的卧式发酵罐的焊接、内壁涂刷及安装,2台20万大卡冷冻机安装。经一年多艰苦奋斗,终于建成有年产3000吨能力的啤酒厂。1975年3月20日,投入前列批原料,5月28日,隆重召开趵突泉啤酒品尝鉴定会,等200人参加鉴定庆贺。随后趵突泉牌啤酒开始上市,颇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济南人民前列次喝上了本市自己生产的啤酒。
1976年4月27日,“趵突泉”啤酒商标正式获准注册。
1976年至1977年,济南啤酒厂通过配套改造,填平补齐,扩大到5000吨年产能力,并创造了啤酒连续发酵新工艺;1977年当年生产啤酒5081吨。
1978年4月,轻工部在河北沙城召开我国啤酒、葡萄酒规划会议,济南啤酒厂在会上作《自力更生建厂投产》的典型发言。
1978年至1981年6月,济南啤酒厂通过新建1条万吨瓶装线、16座露天发酵罐等,扩大到年产15000吨规模。
北冰洋啤酒产于白马山啤酒厂,该厂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石料厂;1981年转产(10月7日正式出产)啤酒。同年11月15日,《大众日报》以《艰苦创业——济南市郊区年产万吨的啤酒厂诞生记》给予盛赞。该厂创业者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组织三结合小组,设计出年产万吨啤酒方案。他们筹集资金购买关键设备,发动工人自制非标准设备54台;自己动手拆除全部旧设备,改造和新建5300平米厂房;为滤酒车间顺利施工,开山打石3000多立方;利用闲置的300立方酒精贮罐改制水塔,20多名工人借来卷扬机,铺枕木,连绞带撬,奋战5天,硬是把直径7米、重20吨的大罐翻过三道60度的山梁搬到山上就位;打石料8600立方米,预制构件1500立方米,4个月完成土建;工人们自己动手安装全厂大小设备130多台,各种管道8600米,供电线路10000多米,了一次试车成功。白马山啤酒厂作为我国全部采用露天发酵新工艺的啤酒厂家正式诞生了。
1982年6月,轻工部在济南白马山啤酒厂召开我国啤酒“露天发酵新工艺现场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家经委、轻工部及所属科研设计单位、各省市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啤酒行业的80多个单位的领导、专家、工程技术人员250多人。这是我国啤酒工业涉及面广、意义深远的一次会议。白马山啤酒厂在会上介绍转产改建万吨规模啤酒厂及采用全露天发酵工艺和设备情况。济南啤酒厂也在会上作《露天发酵啤酒新工艺生产汇报》经验介绍。会议期间,对采用露天发酵生产的六家啤酒进行品评,白马山啤酒厂和济南啤酒厂生产的啤酒分别获得前列、第二名。
白马山啤酒厂先生产白雪牌啤酒,随后生产北冰洋啤酒;1983年10月15日,“北冰洋啤酒”商标正式获准注册。
1983年开始,济南啤酒厂在年产1.5万吨基础上继续进行更新改造,生产规模扩大一倍,年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
1983年6月,济南啤酒厂派员帮助筹建青海光明啤酒厂,青海《科技报》11月25日报道称赞“谱写了一曲省际技术协作的凯歌”;1984年3月9日《大众日报》以《老厂帮新厂,千里飘酒香》为题,报道济南啤酒厂帮助我国29家工厂发展啤酒生产的事迹。1984年12月13日,《经济日报》刊登获奖名单,在北京举办的我国酒类大赛中,趵突泉啤酒、北冰洋啤酒双双荣获轻工部质量大赛“银杯奖”。
1985年10月,济南啤酒厂一位女工程师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啤酒委员。
1985年起,济南啤酒厂和白马山啤酒厂在竞争中你追我赶,快速发展,到1989年,济南啤酒厂和白马山啤酒厂年产啤酒分别达50030吨和38304吨,年实现利税2377万元和1603万元。企业管理水平大幅提高,产品连年保持省部双优称号。1987、1988年,白马山啤酒厂、济南啤酒厂分别晋升省级先进企业。1988年趵突泉、北冰洋啤酒获得食品博览会名、优、特产品金奖。1989年在质量检测评比中双双获轻工部全A级产品称号,并采用标准验收被认定为产品质量已达先进水平。济南啤酒厂1989年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990年获省内同行业惟一一块“省级质量管理奖”。企业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质量体系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