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国的传统民俗,自古就有美酒助兴的传统,“无酒不成席”的习俗世代相传,没有酒就没有聚餐的气氛。聚餐时,人们适量饮酒有益于身体健康,但过量饮酒也会造成人体肝脏、心脏、肾脏及其他脏器的损害。营养学会制定的《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每天不超过低度白酒(38度)50毫升(1两)所含的酒精量为适量,约相当于葡萄酒150毫升(1杯),啤酒450毫升(1瓶)。
保健协会副贾亚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少量、适量饮酒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有通经络的作用,可促进人体血液的循环,有预防和减少动脉硬化及冠心病发病率的作用。葡萄酒含有较多的抗氧化剂,如茶多酚、黄酮类物质及某些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能氧自由基,具有抗衰老的功效,并含有白藜芦醇,具有辅助作用。
聚餐时,亲朋好友开怀畅饮,很容易醉酒。酒中的酒精含量越高,吸收越快,越易醉人。一般来说,啤酒含酒精3%至5%,黄酒含酒精16%至20%,果酒含酒精16%至28%,葡萄酒含酒精18%至23%,高度白酒含酒精40%至65%,低度白酒含酒精24%至38%。人饮酒后,酒精在消化道中被吸收入血液,空腹饮酒则吸收更快。血液中的酒精由肝脏来,先是在醇脱氢酶作用下转化为乙醛,又在醛脱氢酶作用下转化为乙酸,乙酸再进一步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全过程约需要2至4个小时。
每个人的解酒能力因先天遗传、是否常喝酒、年龄及喝酒当时的健康与心理状况会有所不同,一般的成年人每公斤体重每天约可快速消化分解0.8毫升纯酒精,而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超过个人解酒能力的饮酒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同时过量摄入酒精会造成体内乳酸增多而抑制尿酸的排泄,增加尿酸的累积。病人不宜饮酒,特别是患有肝胆、心脑血管、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癫痫、老年痴呆、肥胖等疾病的患者一定要禁酒。
贾亚光指出,饮酒量超过机体的极限就会引起中毒,即摄取过多酒精引起先兴奋后抑制的失常状态,可能会出现昏迷不醒、频密性抽搐、心率减慢、心搏无力、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心跳不规律等症状,甚至导致呼吸系统衰竭而致死。会饮酒与不会饮酒的人,中毒量相差十分悬殊,中毒程度、症状也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一般来说,成人每次饮酒酒精中毒量为75至80毫升,每次饮酒致死量为250至500毫升,幼儿每次饮酒25毫升也有可能致死。
除乙醇外,白酒还含有少量醛,虽然不是白酒的主要成分,但对人体的损害要比酒精大得多。醛的沸点低,只有20摄氏度左右,只要把酒烫热,可以使大部分醛挥发掉,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些人习惯边饮酒边吸烟,酒精能使血管扩张及体液循环加快,而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有毒物质又极易溶于水,饮酒时吸烟就加快了人体对香烟中尼古丁的吸收。此外,由于酒精的毒性作用,可影响肝脏对尼古丁等有毒物质的功能。还有些人习惯将白酒和汽水掺着喝,会使酒精很快散布到全身,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对人的肠胃、肝脏、肾脏器官都有损害。
贾亚光表示,如果饮酒过量导致醉酒,要尽量把酒吐出来,多喝一些白开水、果汁、绿豆汤,以利于酒精尽快随尿排出体外。很多人认为,喝茶能解酒,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茶水会刺激胃酸分泌,使酒精更容易损伤到胃黏膜;同时,茶水中的茶碱和酒精一样会导致心跳加速,更加重了心脏负担。醉酒后吃柿子能加快血液中乙醇的氧化,其中单宁和酶可以分解酒精,高含糖量和含钾量以及大量的水分能起到的作用,帮助机体排泄酒精;丰富的维生素C还能够增强肝脏功能,起到护肝的作用;有机酸和鞣酸可以促进消化,加速酒精分解。此外,生吃梨子、西瓜、荸荠、橘子之类的水果来解酒,也具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