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是较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精髓,黄酒乃较古老的酒种,被誉“国粹”。两者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儒家内涵讲究中庸之道,主张清淡无为,宣扬仁、义、礼、智、信等人伦道德;黄酒生性温和、风格雅致,酒文化古朴厚重,传承人间真善之美、忠孝之德。细细体味,儒家文化与黄酒可谓脉脉相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笔者不揣冒昧,赘述于此。
“中庸”黄酒之格中庸曰:“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儒家把“中”与“和”联系在一起,主张“和为贵”、“普通的和谐”。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经常可行之道。中庸既是一种伦理原则,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方式方法,中庸之道无处不在,深深地影响着国人的生活。黄酒以“柔和温润”著称,恰与中庸调和的儒家思想相吻合。黄酒集甜、酸、苦、辛、鲜、涩六味于一体,自然融合形成不同寻常之“格”,独树一帜,令人叹为观止。“六味”中,任何稍稍偏侼某一味,往往腻口发渴,或辛辣粗糙,或淡口无味或体中满闷……留给人们美中不足之憾。而黄酒“中和”得恰到好处,走而不守,威而不猛,酸甜苦辣犹如品味人生,让人妙不可言!黄酒何以融“六味”于一体而中正不偏、天衣无缝,是自然造化,巧夺天工?还是仅凭“酒头脑”那炉火纯青的酿酒技巧?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我们无需寻根问底。
事实上,黄酒“中和”而蕴含的刚柔相济之品格,的确是其他酒种没有的。白酒少鲜,辛辣冲口,温和欠缺;啤酒多苦,爽口有余,厚重不足;葡萄偏涩,涩而挂味,刚劲不够,而黄酒兼备协调、醇正、柔和、幽雅、爽口的综合风格,恰如国人“中庸”之秉性,深得人们青睐,被誉为“国粹”也就为之不过了。黄酒之“和谐”,对今日我们倡导“构建和谐社会”也是相符的。目前世界,一方面,由于过分注重金钱和物质享受的追求,造成“自然和谐”的破坏,“人和自然和谐”的失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张;无止境地追求感官享受,又使不少人造成自我身心的扭曲,这已成为一种社会病。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化生产的程度高,整个社会生产面为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有机体,这就需要我们一个祥和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儒家“和为贵”、“普通的和谐”与黄酒“中和”之理念,不也给予了现代意义“和谐”诠释、发挥和想象的一个空间。“仁义”黄酒之礼“仁”是儒家思想的中心范畴和较高道德准则。子曰:“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其中“仁”是目标,“克己”而使“礼”得到遵守和恢复是实践途径。孟子则经常以“仁义”并重。“仁”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是在尊重关怀他人的基础上,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关怀。黄酒是一种物质,它自古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酒作用于人的精神的东西,可使人为善,也可使人为恶。酒虽有利有弊,但适度把握,裨益颇多。酒的功能有三,一是可解除疲劳恢复体力,二可药用治病滋补健身,三酒可成礼。
黄酒承载着释放人们精神,惠泽健康,表达情感,体现爱心,激发睿智的作用,这与儒家崇尚“仁义”,主张“天地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提倡友善、爱护是息息相通的。自古以来,酒是情感的“催化剂”。书圣王羲之以酒会友,与谢安、孙绰等文人雅士在兰亭修禊,曲水流觞,畅叙友情,留下千古之作《兰亭集序》。唐王维以酒送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苏轼送穆父出守越州,“我恨今犹在泥滓,劝君莫棹酒船回。”挚爱之情溢于言表。鲁迅先生以酒悼友,深深怀念知友范爱农,“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犹茗艼,微醉自沉伦。”陆游以酒寄情,“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错、错、错……”经过千百年的洗礼、沉淀,酒礼约定俗成,自觉和不自觉地成为一种行为规范,渗透到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婚丧嫁娶、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扎根形成了古朴厚重、生生不息的酒俗文化。
“忠孝”黄酒之德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孟子更是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这些“忠孝”思想体现了是古代传统道德文明,也是美德的一部分。黄酒生性温和、醇厚绵长,在漫漫酒文化长河中,黄酒以其的“温和”受国人称道,黄酒的文化习俗始终以“敬老爱友、古朴厚道”为主题,这与儒家所追求的“忠孝”精神一脉相承。其一,黄酒本身性温,饮黄酒忌狂饮滥喝,“唯酒无量,不及乱”,唯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咪,方可品味个所以然来。二,黄酒特别是绍兴黄酒千年不衰,闻名遐迩,与绍兴当地酿酒人忠诚经营,世代相传,无一怠慢息息相关。其三,酒乡习俗,古雅厚朴,敬老爱幼之风盛行。
在黄酒之乡绍兴,孩子满月要喝“剃头酒”。孩子长到一周岁时,父母要为其办酒席,称“得周酒”。寿酒更是风行。绍兴人认为,人生逢十为寿,均要办寿酒,这已是约定俗成。民谚曰:“十岁做寿外波家,廿岁做寿丈母家,三十要做,四十要叉(开),五十自己做,六十儿孙做,七十、八十开贺。”另外,人归西要办“白事酒”,死者的生日和死日还要设酒致祭,俗称“做祭日”,以示对逝者的怀念。“治国”黄酒之魂“君子以自强不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儒家强调修身,主张人们应该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努力方向,要有为社会大众贡献才智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不怕艰难险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顽强意志和精神。儒家思想探求者砥砺奋发、努力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从黄酒得以见证,借黄酒得以升华。
2500年前,越王句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投醪劳师,一举灭吴,报仇雪耻。在称霸中原后,句践置酒文台,举酒庆功。“鉴湖女侠”秋瑾把酒拔剑,“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与黑暗势力决斗,不愧为一代女中豪杰。徐渭才华横溢,倔强不驯,不畏权贵,杯不离手,醉中作画,留下不朽之作。与徐渭一样,当时绍兴一大批文人进入官府,担当了幕吏(师爷)角色,他们作为儒生这样一个特定的知识群体,“学而优则仕”,抱负“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们有智有谋,办事果断,处事方圆,刚柔相济,如同黄酒之秉性,不会轻易为五斗米折腰,去趋炎附势,为虎作伥。道不同不相为谋,和则用,不和则去,不被任用还可以退身田园,设坛施教,也足可以谋生。儒家文化包容的海纳百川的气魄,兼容并包的胸襟,克己成人的美德,忍辱载道的修为,这些品质在绍兴文人身上表现的酣畅淋漓。
正如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赞美:“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掺一毫假若,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袁老夫子把黄酒比作清吏,不仅是对黄酒由衷赞叹,更是对黄酒之魂精辟之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