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大曲是以糯米、大米、小麦、高粱、玉米五种粮食为原料,以含锶低钠的玉妃矿泉水为水基,采用传统技艺精心酿制而成的浓香型白酒,具有典型独特的风格。下面笔者为大家介绍绵竹大曲。
一、基本信息
从金元至民国,是绵竹酒史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其特点是酿酒工艺的发展和酒业的兴盛,为绵竹酒的继承和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出现了绵竹酒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绵竹大曲。
绵竹大曲又出称“清露大曲”,陆游在《海涵》中称“绵竹清露,大曲是也。夏清暑,冬御寒,能止吐泻、除 湿及山岚瘴气”。其品质之优良当与自然条件分不开。绵竹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15.7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097.7毫米,土壤中有机质高,微酸性土占68.07%。这种气候和土质正适合酿酒中的微生物繁殖发酵。工艺上于采曲、用料、用水、勾兑等关键环节都有新的创造。
进入20世纪,绵竹酒业又有一番新的景象。城内,大街小巷酒楼、酒店、酒摊比比皆是,竞相招徕;城外,村落道旁,渡船、码头、鸡毛店、幺店子,酒旗飘飘,座上常满;柜台上下,压着红沙布包的大小酒坛排排端立;卖货郎走家串户,叫卖声不绝于耳。绵竹真是“处处有酒,酒香袭人”的酒乡。
1931年,绵竹“义全兴”大曲作坊在成都开店,专销绵竹大曲。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绵竹大曲风靡成都。专销绵竹大曲的酒行、酒店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到五十余家。地处总府街的“第1春”每天销售绵竹大曲达八百斤之巨。因而,在30年代绵竹大曲被称为“川西酒坛一霸”,川西平原到处流溢着绵竹大曲醉人的馨香。
二、发展历程
剑南春酒厂我国大型白酒生产企业,具有悠久的白酒酿造历史。据绵竹清道乡出土的文物和金土村“蜀文化”遗址考证,绵竹酿酒历史已有三、四千年。在唐代,绵竹所酿“剑南烧春”被定为宫廷御酒,并列为当时天下名酒(史书《唐国史补》有明确记载)。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蜜酒歌》不仅记录了他和绵竹人杨世昌之间的一段有关绵竹酒的趣闻,也保留下了宋代绵竹“蜜酒”的酿造细节和酒体风格:“珍珠为浆玉为醴”,“三日开瓮香满城”,《方舆胜揽》中称“鹅黄乃汉州酒名,蜀中无能及者”,而宋代的汉州正包括绵竹。
清代康熙年间,是绵竹酒史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在原有白酒的传统工艺上,通过对曲药、蒸馏方法的改革,酿制出绵竹大曲。绵竹大曲,又称“清露大曲”。《绵竹县志》记载“绵竹大曲酒,邑特产。味醇香,色洁白,状若清露。”清代著 名文史大家李调元称“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
绵竹大曲的质优量大带来了销售业及相关行业的兴旺发达。早在康熙年间,绵竹酒家林立,陕、甘、滇、黔、川以及松潘、茂汶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行商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城内茶房客栈、运输行业,格外兴盛,一派繁荣景象,以致有人誉绵竹为“小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