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为什么清明少不了酒、清明时节饮酒如何不伤肝?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清明节习俗不断发生变化,但扫墓、踏青、郊游这些活动,至今仍被人们重视。而且在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适合祭扫,怀古幽思、感情伤怀;适合寒食,冷锅冷灶,没有炊烟;适合踏青看花,抒发胸意;也适合放风筝,逆风奔跑、仰头欢笑…… 而这些,一定要有酒相伴!
清明节离不开酒。正所谓:“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北宋诗人王禹偁的这首《清明》,简明地道出了清明与酒、与花千丝万缕的情愫。
清明与酒的缘分正是来自于祭扫。清明扫墓除整修坟墓、杂草外,较重要的是清明酒。全家举行祭祀仪式,仪毕后饮酒聚食,称之为吃清明酒。餐毕,再去扫墓,在坟前供上吃清明酒时特意留下的食物与酒,点烛烧纸进行祭奠。 此时,酒,就是人们表达对死者之敬意和哀思的较好载体。
清明时节正是仲春三月,自然万物生机勃勃。说起清明节的酒,人们会很自然想到杜牧笔下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虽未直言饮酒,但人们寻找酒家的目的,可想而知。
清明节饮酒其实有三大原因:一是寒食节与清明节通过,而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三是踏青郊游时推波助兴。
推荐阅读:
1.清明节祭祖一般用什么酒
每到一个节日,喝酒是必须的,明天就是清明节了,不知道妻子们有没有担心自己的老公在外面喝醉了怎么办,聪明的妻子应该学会点醉酒的方法,下面,好酒网的就来给大家介绍八种常用的解酒法吧。
(1)鲜柑皮煮水,再加少许细盐,可起醒酒作用。
(2)西瓜、西红柿、苹果、梨等水果,可以冲淡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加速排泄,故可以解酒。
(3)用酸枣或葛花根10~15克,加水同煎,饮服可解酒。
清明节快到了,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醉酒出事故的人打电话求救,清明喝酒聚会的比较多,有时候亲戚们聚在一起,总是免不了喝酒的,如何才能让自己不喝醉呢?下面好酒网的就给大家说一点御酒术,让大家开心过清明。
一般人喝酒都是靠自己的身体,身体能承受多少就是多少。但是,聪明人是靠自己的脑去喝酒的,他们会让酒精对身体的伤害降到较低,而且还能保持清醒。喝酒只要做好准备,就可以使自己成为千杯不醉的“酒神”。
有专家表示,要防止喝醉酒,首先可以在饮酒前先喝一杯牛奶或者是吃点东西。千万不能空腹喝酒,这样不仅会很快喝醉,而且会刺激胃粘膜。吃东西后喝酒,虽然有一部分会被血液直接吸收,但是体内会有相应的食物用来分解酒精,而胃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会减缓血液吸收酒精的速度。然后喝酒时可以多吃点东西,让自己的胃里总是保持一定量的食物,可以帮助分解酒精。其中,多吃猪肝等动物肝脏可以提高机体对酒精的能力。绿色植物中含有的抗氧化剂和维生素,豆类中含有的卵磷,都是可以保护人体肝脏的,防止酒精的伤害。较后,喝酒时不可太急,要分成几口喝。慢慢的喝酒可以使人体拥有更多的时间分解酒精,使自己不会太容易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一首流传至今的清明佳作,从这首诗里面我们就可以看见清明节的特征是有雨有酒的,清明节喝酒已经成为了习俗了,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清明节里的酒文化吧。
清明节的酒事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清明节就有相应的饮酒活动,饮酒不受限制。清明节里,一般举行家宴时,都要为去世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像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和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
清明前二至三天的寒食禁火与冷食,寒食虽然禁火、冷食,但不禁酒,寒食期间酒还是必备常饮之物。在不生火做菜煮饭的情况下,工作可能比平时更为空闲,利用已经做好的饭菜下酒是较好不过了。
晋陆翙在《邺中记》中有“寒食三日作醴酪”的记载,说明当时有寒食节制作饮用甜酒浆的习俗。唐赵嘏在《赠皇甫垣》诗中有“相劝一杯寒食酒”。唐张祎的《巴州寒食晚眺》中有“东望青天周与秦,杏花榆叶故园春。野寺一倾寒食酒,晚来风景重愁人”。唐朝韦应物有《寒食寄就师诸弟》诗,“雨中禁火空斋冷,江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唐朝记寒食酒俗较为有名的是白居易的《六年寒食洛下寒游赠冯李尹》诗中的句子:“此时不尽醉,但恐负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