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评家不一定比你懂酒

刚刚入门的葡萄酒爱好者,面对葡萄酒专家精心撰写的品酒词往往心情复杂,幸运的时候,他从中抓到几个形容词“黑樱桃”、“香草”、“酒体饱满”,为自己也有同感而兴奋不已,更多的时候没那么走运,他被那些他不熟悉的词语困扰——“黑醋栗”、“黄烟丝”、“爱马仕皮革”是什么气息,什么是“立体”或“透彻”的酸度,为什么一款酒是“慷慨的”,而另一款酒是“严肃的”?他简直怀疑自己喝的和专家形容的是同一款酒吗?

所以什么才是好的品酒词?品酒词的好坏有标准吗?

通常长篇大论地分析香气的品酒词,几乎可以肯定是不好的。首先,正常人即使受过一些闻香训练,能分辨的香气就那么十几种,更多来自于同类联想,比如在WSET的盲品考试中,你闻到黑咖啡,同时写黑巧克力可可豆烘焙咖啡肯定是不会错的,你闻到黑樱桃,同时写黑李子黑莓谁也不敢说没有,所以堆砌香气形容词是容易的,也是有些业内人士喜欢拿来忽悠外行的。

其次,太过用力地分析葡萄酒的香气是可笑和徒劳的,因为真正决定一款酒品质的,是喝起来如何,而不是闻起来如何。香气胜过口感的葡萄酒是令人懊恼的,近乎于一种欺骗。相反,有些处于封闭期的葡萄酒,闻着几乎没有什么香气,可是入口的物质感、架构和长度,决定了它是一款毋庸置疑的好酒,只是需要醒酒和等待。

在一个人士和爱好者混杂的品酒场合,我听到一个半吊子专家指点一个诚心请教的葡萄酒爱好者说,“你去看《神之水滴》那套漫画。”我不禁暗暗翻个白眼,这可真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果说《神之水滴》开启了很多门外汉对于葡萄酒的兴趣,不幸的是,也将很多人引上了喝葡萄酒的歧路。来看这个:《神之水滴》中的人物远峰一青对木桐酒庄1982年份的评语为,“这瓶葡萄酒如同在感恩大地的恩惠,也如同赞美大地的浑厚笔触,在画布涂上好几层涂料的米勒代表作《晚钟》,也就与风土条件的名作相互辉映。彷佛当你在品尝葡萄酒时,美酒滑下喉咙一剎那,脑海中就自然浮现出画面。”

这些炫人耳目的品酒词其实只用了一种手法:通感,把一瓶名酒和一幅名画、一首名曲作类比。美酒与艺术都是感性之作,肯定有些相通的感觉,但也正因为其感性,人人理解都不同。你觉得木桐82像米勒的《晚钟》,我还觉得木桐85像克里姆特的《吻》呢。对于既不理解这款酒,艺术修养也一般的爱好者,这不是雪上加霜吗。不幸一个初级爱好者受此感召,成天想象喝葡萄酒是像逛花园还是漫步森林,那他只是在葡萄酒的大门外晃荡,还没入门,或者沿着门外的岔路一路狂奔不回头了。

其实《神之水滴》中并不是没有正常的品酒词,比如远峰一青对于雄狮酒庄1983年份的评价:“深红宝石色,黑醋栗的芳香……带有淡淡的西洋杉及熏制味,然后以类似天鹅绒的味道与强烈的辣味收尾……”可惜很多人,尤其那种半吊子专家喜欢传颂和模仿的,都是前面那种避实就虚,等于什么也没说的风格。

不要用女人形容葡萄酒,不要用女人形容葡萄酒,不要用女人形容葡萄酒。说三遍,因为很多品酒师,大部分是男性,总难以免俗地把葡萄酒形容为女人,这个丰满肉感如梦露,那个清瘦骨感像赫本,他自觉在表达对于葡萄酒和女人的爱慕,旁人只读出了意淫。同理,女性也不要用肌肉男或性感帅哥形容一款酒,是暗示老公既没肌肉又不帅吗?品酒就好好品酒,不要引发两性对立好不好?

那么极端理性的品酒词如何?接受过WSET品酒训练的同学,习惯于对香气、酒体、单宁、酸度都做出量化分析,香气是中等还是浓郁?酒体是轻还是重?酸度是高还是中高?单宁多还是少?对于评价一般葡萄酒的质量,这套系统非常准确,但是对于一款传奇美酒,这样的品酒词就太枯燥乏味,魅力尽失了。

我见过非常资深的品酒师,喝过无数好酒,只因多年来深陷WSET品酒体系不能自拔,以至于写一款价值80元的商业酒和一瓶800欧元的美酒,品酒词并没有多大差别,真是悲剧。

好的品酒词总是简洁而且直指本质的。法国权威葡萄酒杂志RVF对于一款18分以上(满分20分)的酒,品酒词通常也不会超过三行。对于香气的描述总是惜墨如金的,有时候仅指出是更多红色水果还是黑色水果的香气,因为对于某些葡萄品种如歌海娜,红色水果和花香而不是果酱感意味着酿酒师在控制葡萄成熟度上做得很好,而浓缩的黑色水果香气加上浓重的橡木桶气息,暗示着酿酒师的野心超过了酿酒葡萄来自的风土的力量。

常常阅读这些简短但有分量的品酒词是有益的,当你理解了RVF的品酒专家为什么说一款酒是“宽广”或“深邃”的,什么样的风格是“古典”或“南方”的,你对于葡萄酒的理解无疑是更上层楼了。

在线留言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验 证 码:

快速留言: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