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一代,富裕地区往往酿造黄酒,江苏省大量地区都是黄酒的天下,而且还是质量颇为的黄酒,无论是扬州酒还是无锡惠泉酒,包括苏州三白酒,都是黄酒工艺中出众者,当时有无数的人追随。但是说到烧酒,这些地方似乎都是空白,酿酒专家指出,苏州等地的酿酒工业太发达,在当时的体制下对粮食生产有所冲击,所以受到的管制很严格,在这种严格体系下,富有创新精神的烧酒制造,往往发生在江苏一些小城市。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宿迁能够后来居上,创造出自己的白酒品牌。除了技术和经济原因之外,宿迁也是天生的酿酒之地,据《泗洪县志》记载,泗洪早在中新世纪时期,是一个有广泛水域,以森林为主的植被地区,后由于地质运动,大量生物沉入地下,长期发酵后,地下水中含有多种微生物,宜作酿造用水;在粮食原料方面,这里盛产豆、麦、高粱等作物;土质又为曲酒生产所用窖池泥之资质。三者相融,便成就了江淮派浓香型的代表之作——双沟大曲。
1983年在双沟镇发现的六朝墓葬中有大量的酒器,证明此地的酿酒历史源远流长,说到双沟大曲的历史,还要从山西人讲起。清雍正十年(1732),山西酿酒师贺氏“浪迹天涯”,行至双沟一带,被此处甘甜的淮水、火红的高粱所吸引,遂于双沟镇立灶办起大曲槽坊,改小曲为大曲作发酵剂,使用五甑酿造法,所产曲酒曾有“名驰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家”之誉。清乾隆初年,双沟镇上酿酒槽坊已达十数家,时人有“看景看扬州,饮酒饮双沟”之美誉。
宣统二年(1910),全德槽坊酿制的大曲酒参加南洋劝业会展评,被评为名酒,名声大噪。是时,双沟镇有大小酒坊40多家,较大的有上涌源、下涌源、广盛等。民国二十六年(1937)是全德槽坊的全盛时期,有工人70~80名,房屋百余间,占地8000平方米。前院店堂,后院厂房,酿酒池由2个发展为10个。民国《泗县志略》载:“双沟大曲,据善饮者言,应推为之冠。”
贺氏槽坊改小曲为大曲后,产品为60度大曲酒。国营双沟酒厂建初期,只生产60度普通大曲一种,至1958年工艺改进后增加了60度双沟优质大曲。1979年经陈森辉等技术人员的研制,生产出39度双沟特液,之后向着、低度的方向,到1989年共开发出5个系列、17个品种产品,形成窖香浓郁、绵甜甘洌、香味协调、尾净余长等典型风格。
受到连年战争影响,民国二十七年(1938)五月后,南京、蚌埠、徐州先后被日军侵占,交通断绝,酒不能外运,销售区域狭小,于中共皖东北根据地一些地区。此后,产量日减,销售市场萎缩。双沟镇相继有20多家酒坊停业。全德槽坊在正常时期可酿酒百吨,此时也岌岌可危,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只烧出30吨,后被迫歇业。抗日战争期间,全德和涌源两槽坊曾为新四军四师卫生部生产医用酒精,陈毅常用全德槽坊的大曲酒犒劳抗日将士和款待外国友人,并盛赞道“不愧为天下”。这也是解放后双沟能够继续得名的原因之一。陈毅之子陈昊苏也很喜欢双沟大曲,称赞其为浓香中的优质品种,特别顺喉,许多外地酒客喜欢双沟大曲,觉得适合大口饮,顺畅惬意。虽然和洋河大曲产地甚近,可是两种酒风味并不完全一致,有人喜欢双沟的爽,也有人喜欢洋河大曲的甜软。
与双沟大曲并称的江苏名酒,当属“酒味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的洋河大曲。号称洋河大曲能叫游客“闻香下马,知味停车”,事实上,洋河大曲的洋河镇,居于黄河古道之上,洋河大曲的天然优势在于:紧靠古黄河,多次河水淤积,沙土层较厚,天然水经沙土层过滤,杂质少、无异味,无土腥气,清纯、甘冽;沙土层下是肉红色黏土,这种土含有一种能产生窖香前驱物质的芽苞杆菌,用它做发酵池,可以使酒醅醇、香、甜。《实业志·江苏省》说:“江北之白酒,向以洋河镇者,国人所谓‘洋河大曲’者,即此种白酒也。考洋河大曲行销于大江南北者,已垂二百余年之历史,厥后渐次推展,亦以洋河大曲名之,今则‘洋河’二字,已成为白酒之代名词矣。”
据《泗阳县志》记载,明朝诗人邹辑有诗“行客年年任往来,居人自在洋河曲”,证实了明朝这里作坊繁盛的局面。清乾隆第二次南巡时,在宿迁品尝白酒后挥毫写下“酒味香醇,真佳酒也”,并指定其为皇室的贡品。1929年裕昌源酒坊的大曲酒在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上获二等奖。1932年有八家酒坊,年产白酒6040担,以洋河镇聚源涌、逢泰、南王人和及共他乡镇的树泉、润泉酒坊著称。上世纪90年代初,洋河大曲成为产量的大曲酒之一。
日本人非常喜欢洋河的口味,他们称之为“洋酒”,很大原因就是这些江淮白酒偏甜,口感软,这些酒配合江南的河鲜特别适合,因为都属于清鲜系统。属于江苏系统的浓香型白酒种类很多,还有汤沟和高沟曲酒,也都属于名酒之列,不过和洋河酒又有微妙区别,比如高沟酒就很浓郁,只适合小口尝,配以当地的小菜很是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