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这一“口”

一直以来,红酒高昂的价格令不少人望而却步。不过,前不久伦敦一家百货公司推出了论“口”供应多种红酒的业务,顾客支付52英镑(约合518.3元人民币)就能品尝到一口约25毫升的帕图斯酒庄1995年出产的红葡萄酒。消息一出,响应者众多。但是,此举也遭到了不少人的极力反对。一时之间,众说纷纭——谁人这一“口”。

就笔者来看,此举可以说是各有利弊。 众所周知,但凡是葡萄酒的痴迷者,没人不想品尝那些奢华的产品。这不仅是对味蕾的满足,更是一种人生的经历,或者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对于销售商来说,这样做自然能增加不少客户群,对拉动产品销售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可以说,与其把那些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的红酒束之高阁,还不如通过这种方式让它们进入寻常百姓之口。被真正喜欢它们的人品尝,从一定程度上说,不也是它们价值的体现吗? 然而,葡萄酒论“口”卖,也要面对一些现实问题。

首先,从的角度来看,每款葡萄酒的醒酒时间都不尽相同,像2004、2005年份的拉菲、帕图斯等比较新的葡萄酒,饮用前需要2-3小时醒酒,若换成1980、1981年份,由于不易控制醒酒时间,则需要尽快饮用,避免错过时间。如此看来,散卖具有相当大的风险与不稳定性。

其次,作为卖家的销售商,维持店面经营的成本将会很高,并不能让利益扩大化,还需要占领客流量较大的商圈地带。同时,对开瓶后酒的保质有相当的技术层面的要求,很多门槛都会令商家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相对于论“口”买酒,一些消费者可能会打一套小算盘:既然选择了按“口”斟酌,何不几个人凑起来买下一整瓶呢?这样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酒的品质,关键是买得放心,喝得舒心。说到喝得舒心,值得一提的是,能够喝红酒的场合肯定是极其高雅、极其享受的。试想,如果拿着杯子去排队品尝一口红酒,别的不说,单是气氛就已经被破坏了大半,也降低了葡萄酒的身份。

在国外,散卖红酒早已兴起。事实上,在红酒文化背景深厚的香港,已经出现了类似散卖红酒的形式。一些大的便利超市里安置了机器,顾客付费自取,但都是价格比较低廉的葡萄酒,一杯下来不过几十港元。在大陆要实现这样论“口”卖的红酒销售方式并不容易,不仅相关消费群体亟待培养,而且推广起来也有难度。之所以国外形势稍显不错,根本原因是其整体消费水平与市场成熟度远在国内之上。

笔者认为,论“口”卖红酒虽然还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但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葡萄酒行业的一项创新,一种推动。至于这条路能走多远,关键还得看“上帝”买不买账。

在线留言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验 证 码:

快速留言: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