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说:“会哭的葡萄酒才是好葡萄酒。”所谓会哭的葡萄酒,指的是在特定的酒杯中有“挂杯”现象的葡萄酒。挂杯现象并不是判断葡萄酒品质的标准,挂杯现象只能说明这款葡萄酒在酒精、单宁、糖分等物质方面的含量特点。
什么是挂杯?
葡萄酒品鉴师斟酒之后,会轻轻地摇杯,让酒液在杯壁上均匀地转圈流动。停下来后,酒液回流,酒液曾达到的的地方有一圈水迹略为鼓起,慢慢地就在酒杯的壁面形成向下滑落,象一串串泪滴。这个过程就称作“挂杯”。所谓“长挂杯”就是指酒泪流的速度比较慢,而“短挂杯”指酒痕流的速度比较快。
为什么会挂杯?
挂杯的背后隐藏了一道奇妙的科学原理。葡萄酒的大部分成分是水,其他重要物质有矿物质、多酚类物质、糖、酸、甘油和乙醇等。其中水和乙醇对酒泪的形成尤其重要。乙醇比水挥发得更快,而且它的极性比水的弱很多;另外,乙醇属于表面活性物质,所以在葡萄酒的酒液表面会聚集更多的乙醇分子,比水分子的数量还要多。乙醇的挥发速度比水要快很多,尤其是在酒液比较薄的地方,比如残留了少量酒液的杯壁上。
总的来说,水的表面张力比较高,它习惯于吸附其他的分子。乙醇的表面张力比水的低,而且它的极性更弱。水和酒精的混合液的表面张力比纯净水的要低一些。因此,当葡萄酒中的乙醇开始挥发之后,酒液表面的乙醇分子浓度就会下降,从而导致酒液的表面张力升高,终形成一个表面张力梯度。出现这样的梯度后,下层酒液中的水分子就会自动往上移动到液体表面,以缓和表面的张力。于是,在一杯葡萄酒的主液面上,就会形成一圈高低表面张力区,随着乙醇的不断挥发,高低表面张力区会不断扩大。不过,高低表面张力区之间的牵引力并不能抵抗重力的作用,所以杯壁上的液体终还会慢慢流回到主液面,形成所谓的“酒泪”。液体的这种因为表面张力梯度而造成的传质现象就是的“马伦哥尼效应”(Marangoni Effect)。
挂杯说明了什么?
挂杯明显并不能直接与葡萄酒的质量划等号,我们更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眼泪”流得多、流得慢就是好酒。酒质的高低并不是取决于酒精、残糖和甘油的含量高低,而是取决于酒精、残糖、甘油、单宁、酸度和干浸出物的平衡,取决于香气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口感的丰郁性和均衡性、色泽的优雅性、余韵的持续性。正因为如此,酒泪的多少从来就不在酒评家的评分范围。
单纯就挂杯来说,挂杯程度直接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此葡萄酒的黏性强弱,二是它的表面张力程度。
所谓葡萄酒的黏性是说,酒里不仅有酒精、水,还有其他微量物质,如糖、甘油,这两者都会直接影响葡萄酒的黏度。而酒精含量的高低影响了葡萄酒表面张力的程度,酒精度越高酒液挥发越快,那么酒的表面张力越大,在杯壁上的附着力也越强。因此,一瓶葡萄酒的含糖量、甘油含量和酒精度越高,则该酒的挂杯越好。也就是说,从挂杯上我们可以一眼看出此酒的上述三个小秘密。
举个例子:甜型葡萄酒含糖量都很高,并且用来酿造甜酒的葡萄多富含甘油物质,因此甜酒的挂杯通常都很好,可是你能据此就说甜酒都是好酒么?当然不行,还有香气、颜色、口感、余味、酒体是否平衡等指标被综合考核之后,我们才能定论。
但假如你对葡萄酒很了解,那么你可以透过挂杯现象来判断一瓶酒的好坏。比如一瓶澳大利亚西拉(Shiraz),初闻之下不仅有较重的浆果香气,还有如桃、杏以及芳香的花香,那么你有理由猜测这瓶酒是西拉与维欧尼(Viognier)混酿的。为了进一步证实你的判断,这时就可以通过结合观察它的挂杯情况而得出结论。假如挂杯较一般葡萄酒明显,并且流速很慢,那么十之八九就是这种富含甘油成分的葡萄品种维欧尼了。
相反,如果是一瓶黑皮诺(Pinot Noir)葡萄酒挂杯很浓厚,那么就不见得是好事儿了。因为黑皮诺酒体轻盈、口感优雅,如果挂杯明显,说明这当中含糖量、甘油成分或酒精度可能较高,那么这款酒应该是一瓶比较粗糙的黑皮诺。
当然,酒泪可以作为一种线索,去帮助我们判断产地、年份和发酵工艺等,比如一杯酒泪特别密集的红酒,也许意味着:产自温暖南边?气候炎热的年份?经过低温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