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盲品到底是怎么个盲法

所谓的盲品(Blind tasting),其实就是让喝酒的人看不见酒标,不因为先入为主的品牌或年份效应而影响判断,为了能达到程度的公平,盲品喝酒,几乎是的方法。

每瓶酒,上桌时只剩下编号

我们每期会针对特定酒区、某个葡萄品种做盲品,如果当季有足够的新酒款,也会成为盲品的对象。当主题选好后,我们会对所有的进口商发出邀请,不分大小,只要愿意提供符合要求的样品酒。收到酒单后,将酒按价格、年份、等级、产区等等分组,然后运到场地,把酒瓶们一个个从头到脚给“盲”起来,什么也看不见。只有包酒的编辑们知道(就连我本人也不晓得,因为我和其它的评审同一个时间到场),而酒单也在分类过后刻意打散秩序(当然我指的是在同组中被调整),比如说一组300-400人民币之间的酒,款不一定是的,一款也不会是贵的。这么做为了避免评审会猜想排在越后面的价钱越高,而将名次给那些价钱高连带着可能比较好的酒。

评审们到位后,我们在评审的空杯里开使斟酒,这样做是为了酒是从相应的酒瓶里的,让大家“眼见为凭”。此外,品酒全乃随机喝,没有一定要先喝左边的哪一杯,可以跳着喝、回过头喝等等。评审们写下的酒评正是读者们所读到的(而非编辑凭空想象杜撰的),在每一组品尝的末了,评审们给出心中的排名,总结了所有的排名后,我们立即在现场公布胜出的酒款,然后在评委团面前打开酒瓶的包装,让所有人同时见证盲品的结果。这么做,原因很简单,一方面评审们能立即知道刚所评选的结果,而在场的他们,也是Wine Press的盲品是如何地盲的证人。

盲品杜绝了作弊的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想偏袒哪一款酒都不可能,想偏袒那一个进口商也不可能。除非评审有透视眼,有世界品酒师的嘴!

就算他们有,每个评审也不会都喜欢同一只酒。不过,为了避嫌,我还是非常小心地考虑评审名单。为了这件事,我曾得大费口舌地而且不妥协地和某些进口商们沟通。

当我担任英国品醇客(Decanter)中文简体版主编的时候,英国总部的负责人告诉我一本杂志的盲品评审团的挑选极其重要,必须是受葡萄酒业界内肯定的人才行。这件事我牢记在心,因此,我们评审成员乃餐厅酒店人员,以及自由撰稿人,他们在工作上的角色和我们的一样,要在茫茫酒海中挑选出品质好的葡萄酒。为了中立性和公立性,许多味蕾灵敏的人由于任职于某公司的背景,我们也只能无奈地放弃。

这一行,经验的累积是性的,也因此,评审团中的西方人比例偏高。然而,评审团中,我特别关照中西方的比例,毕竟我们杂志的读者是人,所在的葡萄酒市场是,因此,评审团里势必要有东方人,了解亚洲餐饮的人。细心的读者应该不难发现,在WinePress所有的盲品会里,一定有东方面孔,美中不足的是,我们还没有足够的本土品鉴家,这也不难理解,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是要比国内喝酒来得早。

在我们每期举办两至三场盲品中,只有一场“品种盲品会”邀请供应商们来参加。动机在于各公司通常都喝自己的酒,我们希望藉此能建立一个平台,让各进口商公司的员工能喝喝平常喝不到的,认识更多的酒,充实自己,进而更清楚自己产品的定位。但是参加的条件严格,每家公司只能有一个代表。

曾经碰过几次难处理的场面,虽然已经通知只能一位代表,但仍有公司来了两个人,这种状况下,我们只用其中一人的评分。原因很简单,就算某进口商在盲品中认出了自己的酒,那么也只有一票。之前那位老总IanFord说如果他们家的Marcus能这么厉害,在盲品中认出自己的酒,那他可要乐坏了。不过,不管他认不认得出来,每家进口商还是只有一人能投票。而其它两个不对外开放的盲品中,我们的评审团没有进口商,这一点,是Wine Press为读者而坚持的。

在线留言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验 证 码:

快速留言: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