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的历史到底有多久?

“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鳛部来。”

清代道光年间仁怀直隶厅同知陈熙晋留下的诗句,叙述的是《史记》记载的茅台酿酒的史实。

相传,在大禹治水时,赤水河因两岸土壤多呈紫红色而称为红水河,古又称大涉河、安乐水,后改称赤虺河,再后称赤水河。红水河两岸居住着土著居民——濮人。从《史记·西南夷列传》可看出,濮人属大夜郎国,在当时西南诸氏族中文明程度较高,生产力较发达,尤其善酿酒。

但这仅是传说而已,真正有史可查的是汉代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

汉武帝时,派遣番阳令唐蒙出使南越,在禹州(今广州市)品尝了一种香甜可口的“枸酱酒”,便向周围人打听,得到的回答是“道西北牂牁江广数里,出番禹城下”(现黔北遵义一带古属牂牁郡),并获得知这美味的名酒来自于大涉水(今赤水河)流域之“古鳛部”。唐蒙回到长安后,将这一情况报告了汉武帝刘彻,并将枸酱酒献上,汉武帝饮后大加赞赏定为贡品。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唐蒙出使夜郎,途中首先到达“鳛部”(《史记》称之为“夜郎小邑”)。

对于唐蒙此次到“鳛部”,奉旨拓夷道,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与汉武帝对唐蒙进献的“枸酱”“甘美之”有关,一说则称这位中郎将怀念“枸酱”美酒,故特意取道仁怀。

赤水河旧时曾有“鳛部水”之称,部是春秋战国时期南夷君长国之一,现与茅台毗邻的习水县之名便由此而来。

经考证,“枸酱”是当时仁怀一带用水果加入粮食经发酵而酿制的一种名酒。

到了唐宋,仁怀已能酿制闻名的大曲酒(真正的白酒)。北宋诗人黄庭坚在往广西宣州赴任途中饮到“牂牁酒”后,发出“殊可饮”的赞叹。

到了元、明时期,茅台地区已出现了“回沙”工艺,正规酿酒作坊在杨柳湾一带陆续兴建。

清初,茅台回沙酱香酒已逐渐定型。康熙四十二年(1704年),“茅春”、“茅台烧春”、“回沙茅台”等已成为我国西南市场的佼佼者。清咸丰《黔语》中载“茅台村隶仁怀县,滨河人善酿,名茅台春,极清冽。”

清乾隆十年(1745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开拓赤水河道,使茅台成为黔北重要口岸。到嘉庆道光年间,茅台酒烧房已不下20余家。

到清光绪三年(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奏请光绪批准,再次疏浚赤水河,使茅台成为川盐运黔的四大口岸之一——仁岸,每年由赤水河运往茅台的盐大约650多万公斤。商贾云集,对酒的需求与日俱增,茅台成了“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繁荣市镇。茅台酒由此而远销海内外,声名远播。

在线留言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验 证 码:

快速留言: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