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流通企业两极分化严重

在福建酒业市场多年来流传着一句话:“撬动泉州市场,就撬动了福建的半壁江山。”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个超5亿元且不断增长的市场蛋糕,吸引着国内大小酒商瞄准入驻并快速抢占。

来自泉州市经贸委的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年底,泉州市酒类流通企业就多达4739家。

业内人士表示,即使按照平均每家10人计算,从业人员也多达5万人。

“这两年来还不断有大型酒商进驻泉州,同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原本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的葡萄酒市场也开始向中高端化发展,开始形成一个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市场格局。大型酒商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比如,嘉太、泉龙、建发等,他们在竞争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一位做了十多年酒生意的业内人士告诉笔者,中小酒商因为本身实力相对有限,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占有率在竞争中不断缩水。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流通企业大多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舶来酒’抢占了大部分本土市场。 ”泉州市研究会会长、利郎酒业董事长林栋梁介绍,进口葡萄酒大肆抢滩,国内“茅五剑”高端白酒以及张裕、长城等葡萄酒在泉州市也表现出了强大的推广阵势。泉州市原有酒企在上世纪的经济转型中没能把握机遇,竞争力逐渐衰退,在叫得响的品牌很少,葡萄酒领域更是匮乏。

“2003年至2006年,四处打广告,当时火了一阵,但是过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林栋梁说的是泉州市一家自主品牌葡萄酒的造牌史。

“这可不是个案。”林栋梁扳起手指头计算,按照2011年的数据,泉州市注册商标总量12万多件,居地级市第二位,其中酒类商标3161件,约占泉州市商标注册总数的2.6%,但大多数都“躺着睡大觉”,利用率很低,真正在打造品牌的可能还不到10家。

“泉州已连续多年成为同等城市中的酒品消费市场之一,但外来品牌林立,加上假货、次货扰乱市场,高端酒类产品又涨声四起,诸多不利因素给泉州酒商酒企形成压力,没有品牌就没有定价权。”业内人士称。

林栋梁表示,受地域的影响,从土地、气候、人文环境到人力资源、原材料等因素的制约,使得泉州市不具备生产所有酒类产品的条件,酒厂少、酒商多。除了依托粮食交易市场,生产具有传统优势的黄酒、药酒外,可采用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手段,依靠OEM方式,在贵州、四川等地生产白酒,在昌黎、烟台等地生产葡萄酒,满足大众消费。把运营总部设在泉州,生产基地建在异地产区,销售面向国内外,打造自己的强势品牌。

事实上,目前已有企业开始尝试此种模式。如,利郎商务酒的葡萄酒主要是在沙城、烟台、昌黎三大葡萄酒产区委托生产;十年红酒业也在昌黎开辟了葡萄种植基地。

在线留言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验 证 码:

快速留言: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