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在年份葡萄酒

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一句名言,而“醉翁”之意在年份——则是当今酒商的一大“发明”。据报道,现在,酒瓶上“92年”、“5年陈酿”、“10年陈酿”等标注屡屡可见,那么有人要问:酒瓶里装的真是十几年前的酒吗?近日上海酒类行家透露,市场上的陈酿白酒大多是在生产1~2年的白酒中加入微量的“陈酒”勾兑成的。除此之外,市场上约一成的黄酒也存在乱标年份的现象。原来如此,原来如彼。

上海市场如此,其他地方又能如何?答案肯定不乐观。葡萄酒专家称:现在市场上标称“1992年”的并不算少,但事实上在那一年能生产葡萄酒的国内厂商没有几家。一些“低龄”厂家故意虚报“年龄”,滥竽充数地胡乱标注自己的葡萄酒是“15年陈酿”,简直成了笑话。白酒专家明确指出:目前市场上的白酒大都为生产了1~2年的酒,由于对保存条件等要求比较高,成本很大,因此存放4~5年的白酒非常少见。因而市场上的“陈酿白酒”,大多是在“新酒”的基础上勾兑而成。黄酒专家也不讳言:“陈酒”勾兑在黄酒生产中也存在,通常是一些小厂或新开的酒厂所为。比如,有的建厂才两三年,产品却标称“五年陈”、“十年陈”。也有个别小酒厂去买大厂的高价陈年酒,然后和自己生产一两年的新酒勾兑。

好,综合各酒类专家的高见,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由于缺乏相关监管,年份造假已经成了酒业半公开的秘密。现在,让我们重现“加工”场景吧:只见车间工人捧着一瓶“旧酒”,小心翼翼地像滴香油似的往每个新酒瓶里滴上那么几滴,于是新酒摇身一变成了老酒。说实话,这还算有良心的,知情人士透露:有的缺德厂家,连这个动作都省了,他们昧了良心,直接在酒瓶上标注年份——想标哪一年就标哪一年,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前几年,南方一位消费者状告某白酒,人家有证据证明该酒厂利用“勾兑”在年份上做文章。但由于没有相关标准,此事终不了了之。才过了多长时间?这个“勾兑促销法”就愈演愈烈,几乎覆盖半个酒业。真是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可笑的是,个别演艺明星在装嫩,可一些酒产品却在扮老。很清楚,“年份酒”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是对陈酿白酒的不尊重。乃是不折不扣的欺诈行为。所以,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应法规和标准,并以“户籍警”的身份,对那些冒充“长辈”的产品实施严查。据品酒专家讲,其实,一般白酒并非保存日期越长越好,尤其是一些玻璃瓶、铝瓶盖儿的白酒,放置过久反而不宜饮用,因为它也是有保质期的。不久前和朋友聚会,有人带来一瓶家藏20年的白酒,大伙儿争相品尝,结果发现那瓶“陈酿”早就跑味儿了。所以说,一般品牌的白酒,还是喝“新鲜”的为好。看来,某些酒厂的老板真的“醉”了,而且是“酩酊大醉”。他们不惜把一个娃娃打扮成白眉皓首的老爷爷,而且给他佩戴了一个到处唬人的“身份证”。这里,我代表酒客说几句:我们是否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您自称出品的是10年“陈酿”,那我且按照10年前的价格付账,这行得通吗?

在线留言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验 证 码:

快速留言: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