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之路 黄酒之源

六七千年前,在我国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有一首诗叫《七月》,其中写道:“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意思是说,十月的时候收获稻谷,然后把它酿成醇香的春酒,以祈求健康长寿。这里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早在六七千年前,先人已掌握了稻米的种植技术和酒的酿造技术;二是开启了酒文化的先知。

黄酒以稻米酿制而成。可是,你可曾知道?初的稻米是什么样的?它从何处而来?人的稻米情结为何如此深切?稻米的种子又是如何传遍世界的?正在拍摄中的大型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稻米之路》或将揭开这一答案。

稻米之路 黄酒之源

《稻米之路》是一部关于稻米的故事,讲述这种平常食物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在习以为常的现象下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该片将以各种确凿的实地考察、考古证据和文献资料,展示稻米这种传统食物所走过的文化之旅。

稻米原产于。2011年,一个由来自纽约大学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中心及其生物学系、华盛顿大学生物学系、斯坦福大学遗传学系和珀杜大学农学系的研究人员共同研究得出了这一结论。

会稽山总经理傅祖康出席开机仪式,与《稻米之路》总导演董浩珉合影

会稽山总经理傅祖康出席开机仪式,与《稻米之路》总导演董浩珉合影

研究表明,大约8000到9000年前,在长江流域人类开始栽培稻。在大约3900年前有了粳稻和籼稻的分化。在全世界有数以万计的品种。

的黄酒以绍兴为,故有“天下黄酒源绍兴”一说,“稻米之路”是否也与绍兴有着特别的渊源?

1973年,浙江余姚(古属绍兴)发现了河姆渡遗址,其中出土的已经炭化的几米厚的稻谷层,还有陶盉等酒器,为稻米文化和酒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佐证。

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前,这里发现的的稻谷与前述长江流域的栽培稻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

在我国,传说是神农氏向人们传播了稻米的种植技术。《史记·夏本纪》记载:“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命令伯益给老百姓分发稻种,然后种植,并令后稷分给大家食物。而下达这个命令的人就是的立国始祖---禹。

民间对大禹治水的事都耳熟能详,尤其是治水成功之后,在绍兴茅山“计功行赏”,并把“茅山”改为“会稽山”(“会稽山”黄酒的品牌典故即出于此)。可很少有人知道禹对酒的态度,以及对水稻种植的积极推广。

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汉刘向《战国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由此,仪狄被誉为黄酒的始祖。

根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骨镰等文物,可以推断,当时人们已经懂得水稻的种植和收割。从中发现的陶盉等饮器,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酿制原始酒醪之类的技术,并一路扩散,与西方文化进行着碰撞与融合。这或许就是会稽山黄酒也是黄酒起源的史料佐证。

原粮基地

今天,除了南极,稻米种植区遍及整个地球。在这个约有70亿居民的地球上,近50%的人口以此为主食。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稻米流传到四面八方,它令这些国家关系紧密相连、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形成一个特定的文化圈,有人甚至把这种独特的景观称为“稻米文化圈”。

可见,在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前,有一条“稻米之路”已将与亚洲乃至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中间自然少不了以黄酒为代表的酒文化的渗透与融合。至于个中详情,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作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

绍兴黄酒闻名天下。在绍兴黄酒的故乡绍兴,人们爱喝品质纯正的绍兴黄酒。会稽山,始于1743年,纯正的绍兴黄酒。

在线留言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验 证 码:

快速留言: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