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是产葡萄酒的国土之一,它所出产的葡萄酒享誉。奥地利有着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奥地利环保技术也具有水平,这要归功于奥地利的环境工作起步早,抓得好,因此其水源、空气和生活环境是世界上的国家,多次受到嘉奖。 可能会有人不知道奥地利的葡萄酒,但没人不知道奥地利的音乐。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以产葡萄酒闻名的国家,却染身一场造假风波,这给奥地利葡萄酒带来了一场信任危机。
26年前,为了提高酒的甜度,制造浓厚蜂蜜甜度的假象,奥地利酿酒师们在葡萄酒中加入二甘醇(或称防冻剂),引起业界纷纷抵制;26年后,奥地利葡萄酒完成了华丽蜕变,在世界各大比赛中连连夺魁,已经跻身于世界前茅。
2011年奥地利葡萄酒出口额达1.26亿欧元,刷新了历史纪录。奥地利葡萄酒推广局(AWMB)总裁Willi Klinger说:“出口额创下了历史新高,离不开奥地利酿酒师的杰出努力。低价的奥地利葡萄酒越来越少,即使均价上升,就品质而言,葡萄酒仍然超值。”近十几年来,奥地利的葡萄酒已经跻身于世界前茅的行列。奥地利在世界各大比赛中连连夺魁,在酒业的同行中已经让人刮目相看。
奥地利葡萄酒能卷土重来,或许很多人没有想到。26年的时间,奥地利葡萄酒完成了华丽蜕变。奥地利葡萄酒所经历的痛苦的成长过程,对于葡萄酒是难得的借鉴。剖析奥地利葡萄酒,也显得十分必要。
不堪回首的造假风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奥地利葡萄酒产量很大一部分是按照与德国大公司签订的供货合同组织生产。这些葡萄酒大都是些价格低廉的甜白葡萄酒。当时,德国的葡萄酒市场需求超过了德国的葡萄产量,这些大公司便来到奥地利采购廉价的奥地利甜白葡萄酒。奥地利布尔根兰地区的某些葡萄酒庄为了改善他们的葡萄酒,添加了乙二醇(俗称抗冻剂)。这种化学物质可以增强葡萄酒的甜味和酒体感,虽然对人体不构成威胁,但却是非法行为。这些葡萄酒大多被用于勾兑标称“德国产品”的葡萄酒。
1985年,造假行为终被揭露。丑闻发生后,奥地利葡萄酒的声誉在一夜之间被毁,葡萄酒出口几乎陷入停滞。到第二年,奥地利葡萄酒销售猛跌80%。根据丑闻之后的1986年成立的奥地利葡萄酒市场销售委员会的统计,几乎所有参与造假的公司都陷入破产,无数无辜的公司也因此而倒闭。奥地利酒在德国被纷纷下架,有人甚至认为,此事件给奥地利带来二战以来严重的危机。
丑闻背后的改变
这次丑闻已演变成一场政治风波,影响到了当时奥地利弗雷德·西诺瓦茨的执政基础,舆论的压力使得反对党借题发挥,认为农业部部长处理不及时,封锁消息,应该辞职。弗雷德不得不召集一个葡萄酒峰会将各大部长请过来开会,专门讨论丑闻的善后工作。奥地利把该抓的抓起来治罪,并承诺更加严格其葡萄酒的相关法律使之成为“欧洲为严格的法律”。弗雷德承诺,对奥地利的56000酒庄实行财政支持以帮助渡过难关。
当时刚刚成立的葡萄酒市场销售委员会重新修改了有关葡萄酒的法律法规,建立了严格的葡萄酒生产标准,并用全新的目光重塑葡萄酒产业。虽然以高质量葡萄酒为主的奥地利酒厂还为数很少,但质量意识在当时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奥地利人崇尚大自然的天性开始备受尊重。奥地利国内16%的农田,10%的葡萄园都实施有机耕作,如今还是有机农耕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即使到了今天,奥地利大部分葡萄园的葡萄都采用人工采摘。富有进取精神的酿酒师与酿酒厂重新定义,并将奥地利葡萄酒的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