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与帕克——《论语》与葡萄酒

“半部《论语》治天下”,尽管原是一句牢骚话,但是,更多人还是愿意相信这是在解释《论语》的作用,因此也就流传至今。读书之人没有不知道《论语》的,对于“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朝闻道,夕死可矣”等经典话语都是耳熟能详。

是个有着灿烂文化的国度,有着无数的经典的古典文籍,其中以《论语》自宋代以后,影响为广泛和久远。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在对待学习、道德修身以及交友等等方面对中华民族起到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一直是人的初学必读之书。虽说《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出于各种目的被主流意识形态化,被经典化,也就被注解的晦涩难懂,深奥渺远,更有甚者把《论语》对象化、知识化、烦琐化,使之变成了纯粹的书本知识和学理教条,也因此把《论语》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命力,远离了芸芸大众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所以,它已经起不到化解现实困惑的作用,更谈不上作为具体而有效的谋求生存发展的精神武器。

近年来,《论语》以新形象引起大众的关注,而唱主角的就是从央视的“百家讲坛”中成名的于丹教授。她抓住了当前人们面临的心灵困惑,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以其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既引经据典,却又深入浅出,让观众在轻松中感受到人生真义,她把孔夫子与当代人的生存际遇相衔接,把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处世哲理,融解在一个又一个发生在当代世俗的生活故事之中,通俗、平易、率真,具体地可以与柴米油盐酱醋茶对上口,清晰地回答了人们生活中所碰到的、甚至让他们碰过壁的种种问题,似乎是在穿越千年时空,与圣人之间进行对话。于是,“于丹解读”成了更多人对《论语》的新看法,社会上有了各种各样版本的“于丹语录”。

透过于丹现象,反映了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致力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却相对荒芜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低估了民众对于精神理想的追求。于丹以其轻松、睿智的语调,为大众解说《论语》,一本《于丹<论语>心得》的热销,由此激发的空前的国学热潮,彰显了传统文化经典回归群众的迫切性。

帕克与葡萄酒

作为人们生活中“物质”与“精神”的媒介(编者:葡萄酒被誉为物质化的精神产品,先前在本专栏有讨论)——葡萄酒在传播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类似《论语》的困惑。一方面,我们在不遗余力地宣传为了健康、为了时尚、为了品质生活,在酒精饮料中应当多选择葡萄酒,另一方面,在解读《葡萄酒》的时候,却又过于神圣化、神秘化,令初接触者摸不着头脑。透过于丹现象,使我想到了在葡萄酒领域颇受争议,却在消费者中又拥有广泛影响的美国葡萄酒品评家——帕克先生(Robert M. Parker, Jr.)。

帕克1947年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毕业于马里兰大学主修历史,其后又学习了法律,专注于葡萄酒事业之前当过11年律师。始于偶然,帕克开始对葡萄酒感兴趣,那是在1967年在法国与在斯特拉斯堡(葡萄酒产区阿尔萨斯的首府)大学的女友(现在的夫人)圣诞度假之时。

之后,帕克苦于很难找到足够的关于葡萄酒产品质量介绍的信息,他开始考虑创办一个“独立的,消费者指南”。显而易见,已经在律师行业立住脚的他,开辟一个全新的陌生领域工作,压力是的。他的杂志《Wine Advocate》在创办年定购量仅有不到600份,在他不懈努力下,今天已经在37个国家超过5万份的定购。出版自己杂志的同时,帕克也为多个相关杂志撰写专栏,他的报告成为很多酒商和爱好者卖酒和买酒的参考标准。今天,不管喜欢与反对,帕克在葡萄酒界的影响力已经到了一个不容漠视的程度,酒商对他又爱又恨。有酒商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帕克评分低于90分的酒他卖不掉,而帕克给超过90分的酒他拿不到。也有人进行作专题研究,发现拍卖市场上好酒的增值率受到年份、酒庄的声望、产量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是帕克给的分数。帕克对于葡萄酒的更广泛传播起到了的作用,也因此获得法国、意大利等的多项荣誉。

帕克不是个写葡萄酒评论的人,但是却少有人他的影响力重大。不是因为帕克伟大,成就帕克的是历史,在他开始撰写葡萄酒评论之时,正是美国葡萄酒市场开始上升,大量消费者如同帕克本人一样关注葡萄酒的时期。不容置疑,美国人的消费能力是的,但是美国人习惯于以直观的、标准化的思维认识世界,对于欧洲当时存在的描述性葡萄酒评论摸不着头脑,他们对于100分制数字的接受能力远胜过复杂、描述性甚至大量比喻的含蓄文字。那时,美国的葡萄酒消费者对于葡萄酒的了解,可能不比今天的葡萄酒消费者高到那里去,如同今天的我们——消费者有消费葡萄酒的愿望和能力,希望能够喝到好的葡萄酒,但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又不允许他们慢条斯理地去学习那复杂的产地、品种以及年份等等的信息,期望有直观的评价结果能够帮助选购。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帕克构建的100分评价体系深入美国消费者人心,快速、广泛地传播开来,这样的结果对于那些需要海外消费者支持的葡萄酒厂尤为重要。

帕克在葡萄酒评论创建的100分制,把葡萄酒的丰富口感层次变成了一个简单的双位数数字,使葡萄酒少了一份神秘。另外作为崇尚现存与平等价值观的美国人,帕克去掉了葡萄酒品评中过多地讲究“传统、品位、格调、历史”,为普通消费者提供了轻松、快速了解葡萄酒的方式。在帕克的评价体系中,90分以上的葡萄酒通常受到广泛追捧,而一分之差的89分葡萄酒,命运就会有天壤之别,89分的葡萄酒真的就比90分的葡萄酒质量差很多吗?这正是开篇中提到帕克颇受争议的主要原因,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指出:据研究,人的味觉不能够分辨一的差异,因此一百分中一两分的差别意义不大;再者,品种不同的两样事物(比如:苹果与梨)的分值又怎么进行比较呢?当然,百分制有它的局限性,但不能因为它的局限性而否认它的重要意义。

葡萄酒的评论与《论语》的解读何其相似!

葡萄酒百分制的评价体系,不就如同于丹《论语》心得吗?直观化、简单化是为了更多的受众,不排斥文字细致描述地评价葡萄酒体系,或者说于丹解读《论语》与引经据典地研究也不矛盾,受众不同,方式自然不同。我不是于丹的“粉丝”,更不是帕克的追随者,但是我坚信,一花独放不是春,于丹与帕克应当不会有独霸领域的想法或者能力,那些“博士们”也就没有必要为《于丹心得》中几点争议性的解释而对她发难。同样,葡萄酒领域,也希望评论家们抱有一颗平常心,允许多种的评价方式存在才对。

在线留言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验 证 码:

快速留言: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