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谈及伏特加酒(Vodka),我们想到的是苏联老大哥的杯中物;但这几年,恐怕首先想到的就是Absolut Vodka(伏特加)这个来自瑞典的伏特加品牌。的确,从前苏联、波兰、瑞典等北部欧洲国家的酒类,到杀入美国市场取代传统波旁威士忌成为的烈酒,Absolut Vodka的强大宣传攻势功不可没。
谈伏特加酒,Absolut Vodka固然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地标,但是仅仅了解Absolut Vodka也是远远不够的。且让我们从历史说起,从头开始了解伏特加酒的前生今世。
伏特加是酒,而且是一种蒸馏酒。在中文中,大体而言酒精含量较高的饮料都被称为“酒”,但是在英文中却非如此。像Wine,多指以红酒为代表的发酵酒,此类酒因为工艺原因酒精含量不太可能超过14%。而Spirit则特指烈酒,此类酒通过蒸馏工艺而使它们的酒精含量轻易突破14%,伏特加酒、威士忌酒、白兰地酒等都属于此类烈酒。
很多植物都可以通过发酵产生酒精,但一般而言伏特加酒则是通过高粱、玉米、黑麦或小麦发酵而得,尤其是黑麦和小麦制成的被视为上品。当然,土豆、甜菜、大豆、葡萄等亦曾被用作来制造伏特加酒,其中以葡萄制成的伏特加酒近年更是在美国大获成功。不过,对于芬兰、立陶宛、波兰、瑞典等这些伏特加酒传统产地(它们被统称为Vodka Belt)而言,它们始终坚持只有谷物和土豆制成的酒可以被称为“伏特加酒”,欧盟议会更是在2007年6月19日通过法令,要求非谷物和土豆制成“伏特加酒”必须表明生产原料,以便与传统狭义的“伏特加酒”做区别。
通过谷物、土豆等原料发酵得到低度酒精原料,接下来还必须通过蒸馏以提高酒精度。今时今日看来,蒸馏并非是什么高级技术。但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蒸馏技术的出现,是一个跨时代的发明--发酵酒早在公元前便已存在,而蒸馏技术在欧洲却要到8世纪才被发明出来。作为当时的“高精尖”发明,蒸馏技术一直被掌握的工匠秘而不宣,直到13世纪才有详细的叙述。蒸馏,可以得到较高酒精度的产品,但在当时,仅仅一次蒸馏获得的产品酒精度依旧较低,所以便有了多次蒸馏技术。1800年,Edward Adam发明了“精馏”技术,从而可以在蒸馏的过程中去除酒的坏味道;1817年Johannes Pistorius发明了新技术,可以仅一次蒸馏获得酒精度85%以上的产品,1830年,爱尔兰的某家工厂则通过连续多次蒸馏技术获得酒精度90%以上的产品。当然,伴随工艺不断改进,目前伏特加的生产商可以通过连续蒸馏技术获得酒精度95.6%的制成品。
当然,伏特加酒虽然被成为烈酒,但其酒精度不可能会有85%甚至更高--那就不是烈酒而是酒精了。事实上,在获得了高酒精度的制成品后,还必须兑水至希望获得的酒精度才是可供装瓶的伏特加酒--这点是伏特加酒和威士忌酒制造工艺上的区别--后者仅蒸馏至需要的酒精度即可,而不会如伏特加酒这样“过度”蒸馏。一般而言,伏特加酒的酒精度从35%到50%不等。不过常见的,还是40%的酒精度。
说起这40%酒精度,还是有典故的。1894年,俄罗斯化学家Dmitri Mendeleev受命研究伏特加酒的酒精度,当时其研究结果是38%,低于这个度数味道太淡,高于这个酒精度则味道太烈。既然38%是酒精度,为何40%却是常见的酒精度呢?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了。昔日俄国酒精税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征税则根据酒精度。当年也没有计算机,在计算税收时,40%显然比38%要容易计算得多,所以厂商就生产酒精度40%的伏特加酒,既接近酒精度,又方便计算。显然,现代伏特加“酒精度”这个重要指标,全拜昔日俄国的税收政策所赐。当然,目前欧盟规定,伏特加酒的酒精含量为37.5%。
40%酒精度,对于习惯了高酒精度白酒的饮酒客而言,显然不够“烈”。其实,许多欧美的“酒鬼”也有同感。虽然他们没有蒸馏设备再次提高伏特加酒的酒精度,不过却有土法“蒸馏”技术。其实原理很简单,酒精的冰点低于水,所以将伏特加酒冰冻,当温度低于水的冰点但高于酒精的冰点时,前者变成固体冰可以轻易捞出,而后者就成为酒精度更高的伏特加酒了。当然,“酒”多喝伤身,尤其是烈酒。 “冰冻蒸馏”读者当作科学实验玩玩即可,切不可借此饮入大量烈酒,这对身体可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