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雷司令的衰落与复兴

导语:本文以一名德国葡萄酒庄庄主的眼光去看德国酒农在雷司令葡萄酒方面曾走过的一些弯路,从开始疯狂对市场的追逐到后来的大彻大悟,德国酒农经历了痛苦的思变过程,这其中不仅有对我们国产品牌的醒示,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值得学习的德国酒农的执著和勇气。

我生活在酒乡,生活在葡萄酒之家,目睹大部分德国酒农都吃苦耐劳,终年在葡萄园辛勤劳作,在酒窖潜心酿造。我们这里葡萄园在陡坡上,本来也不是面积广阔的土地,酒农们习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精耕细作。田间劳动都是手工,因为机械无法在陡坡上使用。

酒就是酒农的面子,这跟一个人人品的优劣一样重要,小镇上的酒农,要是谁的酒烂,那么别人都不愿跟你靠近。

不过向来以办事严谨而著称的德国人,在利益面前,也走过自砸牌子的一段弯路。

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德国酒商毫无顾忌地大量生产甜味的勾兑葡萄酒,例如蓝仙姑(Blue Nun)和圣母之乳(Liebfraumilch)以供出口,这些酒商只要量,不看质,大量收购葡萄,并且在酿造过程中过多加入糖份。当时除去大酒厂这么做,有些酒农也跟风,只顾大量种植葡萄,放弃了对葡萄果实的挑选。

而一开始消费者还懵懵懂懂,乖乖掏钱购买这些甜滋滋的玩意,这又更激发了无良酒商大量制造的欲望。渐渐地消费者也回过劲来,德国葡萄酒在海外的形象遭到了严重破坏。

人们误以为这些糖水味道的东西就是雷司令。虽然有时侯,这些酒商会在来源葡萄酒信息网生产中使用一点雷司令葡萄,但是这个类别的酒跟真正的雷司令葡萄酒毫无关系。而当时在德国国内,还是有许多酒农仍然酿造高质量的葡萄酒,许多德国人根本就从没听说过这两个牌子。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可悲的是这种糖水味的、平庸廉价的葡萄酒在间成为了德国葡萄酒的代名词。

这十年来,一些有勇气、有远见的酒农,看到了这场雷司令形象灾难的关键,他们意识到应该坚持遵循低产高质的原则、精工细作、强调特色、坚持葡萄采摘的晚收和精选。

此外酒农们还意识到应该重视自然条件,因为不同的土壤特质与葡萄园坡位的小气候决定着葡萄酒的特性、味道和口感,而这一切酿酒师是无法做到的,因为无论技术领域如何革新,也无法弥补葡萄园本身所留下的遗憾,所以要让雷司令葡萄和她适合的自然风土条件相互作用,当然也要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进行恰如其分的干预。

我们一家今年六月去过法国的葡萄酒产区勃艮地。看了勃艮地,我们感叹坚持品质,有时哪怕死扛,是多么重要,德国酒农为此付出了代价。

现在的勃艮地人十足躺在祖宗的名声和产业上睡觉,因为他们扛住了。勃艮地的葡萄酒店,要是你不准备每瓶50欧的预算进店,店里卖酒的都赖得搭理你。那里的葡萄园地价,贵的要60万欧/公顷,而且有钱也买不到好地皮,人家不卖,都是家族世代流传。

德国酒农们醒悟了,而这时性的餐饮口味的变化又给雷司令带来了天赐良机。由于人们的口味和生活方式的悄悄变化,各菜系都推崇清淡、健康的烹饪方法,这就对与这些清淡菜肴搭配的葡萄酒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些流行趋势都为爽净的德国雷司令打开了更大的一扇窗户,特别是年轻的消费者对优雅、芬芳的白葡萄酒更感兴趣的饮酒人士喜欢上了雷司令,把她作为现代菜肴的理想佐餐伴侣。

这场性的雷司令复兴正在进行中。不少葡萄酒行家对于雷司令倍加追捧,他们称之为“德国葡萄酒奇迹”。权威的酒评人士,像Hugh Johnson, Jancis Robinson还有Stuart Pigott都一直在提醒世界,德国美妙的葡萄酒,也就是雷司令,是这个世界能够酿造的美轮美奂的葡萄酒之一。根据德国葡萄酒学院的报告,近年来德国葡萄酒出口显著呈两位数增加,其中出口英国的德国葡萄酒占德国葡萄酒出口总额的27%,成为德国葡萄酒重要的市场,其次为美国、荷兰、日本和瑞典。

在线留言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验 证 码:

快速留言: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