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精酿啤酒是为了与饭桌上常见的工业啤酒(青岛、燕京、雪花等)区分开来。精酿啤酒与工业啤酒在酒精度、口味上没有的区分标准,但口感上的差距十分明显。对于很多次尝试精酿啤酒的人来说,它的确有点重口味。
为了量化这种区别,美国酿造者协会对精酿啤酒的定义是:1.年产量小于600万桶;2.非精酿酿造者或机构占股不得超过25%;3.酿造者所酿造的大部分啤酒的风味都应该是从传统的或者创新的原料与发酵工艺中获得。
可以说人类次酿出来的啤酒就属于精酿啤酒,因为那它是人们手工酿造的。而啤酒则起源于中世纪的修道院,所以目前很多大名鼎鼎的精酿啤酒品牌都与修道院或多或少有些关系。相传一此偶然的机会,修道院里的修士发现大麦被雨淋湿后产生的“大麦汁”味道十分可口,而且喝完之后让人感觉飘飘欲仙,像是接近了上帝一般。
此后使用麦芽酿造啤酒就成了中世纪修道院的一项传统,当然这种神奇的饮料很快就被欧洲大陆的人们接受。啤酒的销量甚至一度超过葡萄酒,成为人们日产的饮品。
即使到目前,世界上很多有名的精酿啤酒品牌也都起源于传统的修道院啤酒作坊。比如已经烂大街的智美(Chimay),就来源于斯高蒙特圣母修道院(Notre-Dame de Scourmont Abbey)经营的酿酒厂,该修道院位于比利时埃诺省的智美。1850年,16名修士在智美建立斯高蒙特圣母修道院,并开始自酿啤酒,以供应修道院的各种开支。智美目前已经成为现代酿酒艺术的典范,其精酿啤酒年产量已经超过了1200万升。
━━━━━
在,精酿啤酒这个概念直到近几年才进入大众视野。圈内公认的精酿啤酒先驱是南京人高岩,人称高大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高岩自称:“国内精酿啤酒的圈子,从5年前三四十人,到现在上万人,几乎都是我带出来的,都认我当大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高岩次在美国尝到了精酿啤酒,感觉惊艳无比。回国后高岩开始自己尝试酿造啤酒,并尝试将其商业化。无奈当时精酿啤酒在消费者面前似乎有些曲高和寡,销量惨淡,高岩的酿酒厂在创立的前5年都处于负盈利状态。
但从2011年开始,精酿啤酒似乎在很多小众圈子了火了起来。在北京,京A、熊猫精酿、云雀等自酿啤酒吧开始出现,上海、南京等城市也出现了Dr.Beer和拳击猫等自酿酒吧,并获得了不少关注。
从经济学上看,精酿啤酒的流行是在工业啤酒产量饱和,无法满足中产阶级消费升级的情况下,人们追求消费品质的结果,但精酿啤酒仍是一种小众消费品。即使是在已经开放私人酿酒三十多年的美国,精酿啤酒的市场份额也只有11%。在的情况目前还无法统计,但相比于遍布的大型啤酒厂,国产的精酿啤酒厂是屈指可数的。
━━━━━
之所以小众,是因为精酿啤酒本质上是一种“良性自虐”的产物。一种饮品能过成为小众饮品的原因是它在人的基本感知层面上无法让人容易接受,而它的饮用者则是在采取一种自虐的方式将自己的品位与其他人区分开来,让人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满足感。
精酿啤酒不像咖啡,其品质不能从原料上被区分开来。好的咖啡可以使用不同品种的咖啡豆,但精酿啤酒的原料大多只有麦芽、啤酒花、水和酵母,当然还有人会尝试加入水果、玫瑰花、烟草进行酿造。
原料价格可以维持不变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说人们选择和味道难以接受的精酿啤酒是为了彰显身份。这种由大量啤酒花带来的苦味实际上和中世纪修士过上一种极其清贫的生活有着相同的心理基础,其效果类似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悲剧的净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