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童话故事中的丑小鸭一样,博若莱(Beaujolais)也曾饱受诟病,它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法国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产区,只会生产一些简单便宜的劣质葡萄酒,鲜有人问津。直到几年前,人们才突然意识到,博若莱除了是一个11月份就能发行葡萄酒的小产区之外,还有更多其他的东西值得探索。自此以后,博若莱的势头便愈来愈猛,以其优雅的酒风和易于配餐的个性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消费者的目光。而在这之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神秘过往?
神秘博若莱——丑小鸭至白天鹅的蜕变
图片来源:magazyn-kuchnia.pl
公爵的偏好
众所周知,博若莱的法定红葡萄品种为佳美(Gamay),而佳美和博若莱的缘分则起于14世纪的一场恶意驱逐。
神秘博若莱——丑小鸭至白天鹅的蜕变
菲利普二世;图片来源:Wikipedia
佳美早是被引入勃艮第(Burgundy)的金丘(Cote d’Or)地区的,但当时的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二世(Philip the Bold, Duke of Burgundy)十分不喜欢高产的佳美。他认为佳美是一种“邪恶而狡诈”、“十分苦涩”的葡萄品种,因而下令将所有的佳美都驱逐出勃艮第,替换成他喜欢的黑皮诺(Pinot Noir)。在此情况下,佳美这一品种就迁移到了勃艮第南部更为平静落后的博若莱。彼之砒霜,我之蜜糖,佳美这一驻足,便是数个世纪的光景。
这一时期,博若莱酿制的酒款还是十分简单而低劣的。这些酒常被用作祭祀用酒或加水稀释用以解渴。至16-17世纪,博若莱的葡萄酒开始在法国里昂(Lyon)地区盛行起来,里昂人坚信喝葡萄酒有助于身体健康,几乎所有的居民都开始无节制饮酒——不论是成人、孩童、甚至是婴儿和老人每天都会饮下半升左右的葡萄酒。因此,当时的里昂有这样一句民谣:里昂拥有三条河流——罗讷河(the Rhone)、索恩河(the Saone)和博若莱酒河。
随后,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为博若莱的葡萄酒行业带来了一些革新。铁路体系的修建让博若莱的葡萄酒直达巴黎,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和天地,博若莱的葡萄酒因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葡萄酒产量不断增加,葡萄酒的品质却不断下滑,到20世纪60年代博若莱新酒(Beaujolais Nouveau)的出现,博若莱酒质跌到了谷底。
天然葡萄酒(Natural Wine)的摇篮
神秘博若莱——丑小鸭至白天鹅的蜕变
图片来源: Palate Press
随着博若莱新酒热潮的推动,酿酒师们不断应用现代科技来提升葡萄酒的产量。人工酵母用以加速发酵进程并增加葡萄酒中的泡泡糖风味,加糖(Chaptalization)用以平衡葡萄酒中过高的酸度,葡萄园管理粗暴、害虫肆虐。这一切无不对葡萄酒的品质和博若莱的声誉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
幸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沉浸在这种虚假而短暂的繁荣泡沫中不可自拔,一群睿智果敢的酿酒师们站了出来,反对这种畸形的酿酒规则,坚持酿造全然不同、生态友好的品质酒款。其中奋战在前线的便是化学家、酒商以及酿酒师朱尔斯·肖韦(Jules Chauvet),他倡导使用自然有机的方法培育葡萄并酿酒,被称为是“天然葡萄酒之父”,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支持生物动力法和有机种植的酿酒师。
在朱尔斯看来,优质的葡萄酒必须能够展现出原产地的风土和特色,因此他提倡在葡萄种植和酿酒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人工干预、采用有机种方法种植葡萄园,并使用天然酵母发酵。同时,他还设计了冷二氧化碳浸渍法(Cold Carbonic Maceration),从而避免了向葡萄酒中添加二氧化碳。这一方法后来成为博若莱地区葡萄酒发酵的标杆性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