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是生活在我国东北边陲地区,以狩猎游牧为主业的一个古老民族,其历史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族,是东北地区早见于记载的居民之一。在满族悠久的历史中,酒作为充满人文色彩的一环,也有着它独特的发展历程
满族先人酿酒、饮酒的历史非常久远。《魏书·勿吉传》 中曾有记载满族先人“嚼米酝酒,饮能至醉。”这里的米指的就是黄米。辽金时,女真人已经掌握用粮食酿酒的方法。到了清代,酒的品类更加丰富多元,主要品种有米儿酒和烧酒。
其中烧酒又称白酒,原料多为高粱或荞麦,酿造的过程中还应用了“蒸馏”的方法。酿得的酒,无色透明,酒精含量较高,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居民极喜欢饮用的酒类之一。《清文总汇》中记载的“沫子烧酒”,指的就是这种烈酒,也反映了满族饮酒尚辛辣的风俗。
满族还有其独特的奶酒,《清文总汇》中记录有一种名为“酸奶子烧”的烧酒,就是用奶酿成的烧酒。满族先人的主要以畜牧游猎为生,所以形成了喝牲畜乳的习惯,羊奶、马奶、牛奶都是生活中的重要饮品。和蒙古族的马奶酒不同,满族人在传统奶酒基础上,利用了蒸馏技术,将奶酒进行了多次蒸馏,来提升酒的度数。一般情况下,人们为了获得更加优质的奶酒,都要经过六次蒸馏。
满族人嗜酒,既因为东北地区的气候环境,也是因为东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酿酒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酒渗进了满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婚丧嫁娶、节令祭祀,酒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旧时东北地区十分寒冷,《扈从东巡日录》中曾有记载:“三月之前,地冻未开,八月以来,陨霜杀草”,到冬天的时候更是“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坚冰,虽白日照灼不化。”这些记载可能存在夸张的成分,但是东北寒冷是众所周知的,在古代的时候,甚至连冻死人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正是因为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所以酒就成为了满族人御寒的重要“神器”,被称为“水棉袄”。渐渐地满族人就养成了喝酒御寒的习惯,虽然后来科学表明,喝酒并不能御寒,而只是加快了人的血液循环,让人感觉到暖和了而已。
其次,酒的酿造与农业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十分适合农作物的成长,尤其是金朝建立后,东北地区的农业变得更加发达,到清代,高粱已经成为了东北的主要农作物。俗话说,“好酒离不开红梁”,红梁指的就是高粱。高粱的广泛种植为酿酒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大大降低了满族人饮酒的成本。
在日常待客之中,酒也是重要的一环,无论是主人家还是客人都有需要注意的礼节。主人家待客喝酒,要用小盅,且是主人家为客人斟一杯酒,喝酒时也没有碰杯的习惯。客人则不能把杯中的酒全部喝完,得留下些许。留下的这一点儿酒,被称作“福底儿”,表示祝愿主人家和客人都能够有富“余”的生活。
酒对于满族青年的婚姻大事也十分重要。订婚酒、换盅酒、交杯酒、嫁妆酒、谢媒酒等等,酒在满族的婚嫁习俗之中无一处不存在,无一处不重要。
结婚前,男方一定要在送给女方的彩礼中准备一坛好酒。女方家带着嫁妆来到男方家的时候,新郎还要在大门口敬来客三大杯酒,到房门还要敬,满族人称之为“卡伦盅子”。婚礼宴饮结束后,新郎要再礼敬三杯,送别新娘家的客人。至于傍晚的交杯酒,则在很多的影视剧中都曾出现过,新郎新娘手臂相交,喝完杯中的酒,礼成之后,两人便正式成为了夫妻。
节令酒同样是满族酒俗中重要的一部分。满族除了自己特有的习俗还吸收容纳了大量的汉俗。重阳节饮用菊花酒就是其中一例。
除了菊花酒,满族人每逢端午、中元等节日,都会设立拜天活动,伴随着酒宴来进行庆祝。《帝京岁时纪胜》中有所记载:“帝京午节,极胜游览。……陈蔬肴,酌余酒,喧呼于夕阳芳树之下,竟日忘归”,可见,饮酒在节令宴饮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在满族的萨满文化中,酒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萨满祭祀中不容或缺的供品之一。无论是家祭、族祭,还是祭祖、祭天,都是离不开酒的。在祭祀过程中,酒是用来敬神、娱神的,洒酒祭天就是祭祀中重要的习俗之一。
据记载,满族的祭祀祝词也有酒的身影,“斟满烈性烧酒、黄米甜酒,诸祭品逐一敬献,一献爵、二献爵、三献爵,愿德之先神享之快乐”。除此之外,有关姓祭的祝词中也曾说:“酿造了芳香黄酒,备好了醇醪白酒”。
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中,酒是庄严肃穆的,没有了酒,也就没有了与神沟通的媒介。这一点在“领牲”仪式上体现地为明显。在仪式上,备好酒的萨满手中执酒,念着领牲祈语,然后将酒灌进猪的耳朵,如果过程中猪的耳朵动了,就表示神明接受了献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