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建安十二年,曹操54岁。从古人的寿命来看,已然进入迟暮之年。
彼时,曹操大军一路逐袁术、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击刘备,又北征乌桓,将长江中下游以北大部地区收入麾下,北方大一统局面已然在望。
希冀、抱负、野望……复杂的心绪瞬间激荡胸怀,提笔落下,已然是这首《龟虽寿》。
出生于1937年的白酒专家梁邦昌,到今年也有83岁了。后辈们拜读他挥笔写就的万字长文,心中的万千感慨怕也逃不过曹操的这16个字。
酿酒专家、江南大学教授范文来形容其恩师梁邦昌是“‘80’后的年龄、80后的思维、80后的实力”,并感慨,“老先生到这个年龄,依然关注和思考酒业的发展、走向和对策,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很多观点值得我们反思和研讨”。
其实不只梁邦昌,还有一群这样的“80后”,他们在耄耋之年,仍然奔波在白酒行业的前进道路上,以泰斗级专家的身份,甘做压舱石,指引、激励着酒业人前行。
梁邦昌
梁邦昌从事白酒业已62年。
1958年,广东人梁邦昌从广州轻工业学校毕业,被分到江苏省轻工业厅,同年进入洋河酒厂。
整整31年,从技术员、科长干到副厂长、厂长兼党委书记,梁邦昌丝毫没有“外乡人”的觉悟,为洋河的发展极尽所能。
在洋河期间,梁邦昌大胆进行浓香型大曲酒的工艺技术改革,创造性地发明了“人工培养老窖”的技术,把洋河酒厂近千个水泥窖池改成泥质人工老窖,大大缩短了发酵窖自然陈化期,提升了洋河酒的质量,成为我国浓香型大曲酒生产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不仅如此,洋河大曲重味轻香的“甜、绵、软、净、香”风格形成并以此创立了国内浓香酒新流派,也是由梁邦昌一手推动。这不仅奠定了洋河的基础,也是洋河酒在1979年第三届评酒会上跻身八大名酒,以及在第四届、第五届评酒会上获得“三连冠”的技术关键。
1997年退休之后,梁邦昌至今依然活跃在白酒。各地酒厂纷至沓来地邀请指导,令他一年四季都处于严谨的工作状态中,每年仅飞行里程都在六七万公里以上,乘坐高铁、汽车出行更是不计其数,忙碌程度可见一斑。
近年来,除了酿酒技术,梁邦昌更对酒业趋势同样有颇多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方法论”,也颇具洞察力和预见性。
除了云酒头条日前刊发的万字长文《从茅台启示录,看白酒业“五化”与“两策”》(点击链接即可阅读原文),2018年苏鲁豫皖合作历经十年断章之后重启。梁邦昌还为“2018黄淮流域核心产区峰会”亲自手写了长达8页的发言稿,指导黄淮区域白酒未来发展要“西向取经,东向朝圣”。
甚至这万字长文,或许也是梁邦昌在为黄淮区域白酒探路的基础上形成。因为在“茅台的发展效应”中提及的赤水河畔“异想天开、茅塞顿开、敢想敢干,成功一半!”的标语,也写在彼时“西向取经”的建议部分之中。
高景炎
2017年9月20日,是江南大学的历史时刻。
在这一天,食品科学技术和工业发酵与酿造技术的拓荒者和学术带头人、酿造界一代宗师、109岁高龄的秦含章,与他的两位学生——江南大学62届校友、原北京红星酿酒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高景炎和64届校友、原贵州茅台酒厂名誉董事长季克良齐聚一堂,与母校师生“把酒话人生”。
▲高景炎
虽然是大两届的师兄,但高景炎和季克良同岁,都出生于1939年。1962年10月,23岁的高景炎从无锡轻工业学院发酵工程系毕业,从家乡无锡来到首都北京。
在前门大栅栏的小旅馆里熬了10多天之后,高景炎被分配到了位于八王坟的北京酿酒厂。这是北京首 家国营酿酒厂,也是如今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租辆三轮车,带上铺盖行李,高景炎来到他一生结缘的地方。从车间技术员干起,到技术科长、技术副厂长,再到厂长,直至1999年退休,高景炎在这里挥洒了37年的心血和汗水。
上世纪60年代,老百姓对红星二锅头酒评价甚高,可要真想喝到,却并不容易。因为到1949年底,一共才生产20.5吨。1965年,高景炎工作的第三年,北京市场也仅有红星二锅头一个品种,年产量几百吨,寻常百姓想要喝,只能逢年过节凭购货本买两瓶尝尝。
那个时候,“二锅头酒想喝就喝”就是高景炎工作的目标。为了按照为新诞生生产的献礼酒——红星二锅头酒的工艺,统一生产标准,让郊区酒厂增产量、提质量,满足老百姓需求,高景炎和他的恩师,建厂元老王秋芳一起编讲义、培训、上课、手把手传授技术,跑遍北京各个郊区,把二锅头酿酒技术传播开来。
很快,昌平酒厂的“十三陵牌”、通县酒厂的“向阳牌”、大兴酒厂的“永丰牌”、牛栏山酒厂的“潮白河牌”等北京二锅头酒遍地开花,到1981年,年产量已大幅提高到3万吨。
此后数十年,高景炎还参与组织了酱香型、浓香型、兼香型等白酒工艺引进北京、组织推广应用新菌种“UV—11”使北京市白酒行业的出酒率达到历史高水平、主持北京市各白酒企业进行酒体降度等工作,并参与了酿酒工业协会的筹建工作,为整个白酒行业创造了非凡的成就。
2009年,高景炎大师被评为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耄耋之年的高景炎,就如同他致力于酱香事业的师弟季克良一样,为清香白酒鼓与呼。不仅将其50多年在华北区白酒技术协作组的心血化为“中清酒业酿酒技艺发展中心”,还亲自担任中清酒业酿造技艺发展中心副理事长,年年为其站台,同时为打开清香世界大门寻求更多出路,2019年和酒类流通协会共同主办“大同世界 清香天下”2019清香(成都)论坛。
更令人感动的是,2018年,高景炎主导成立《高景炎奖励基金》,将国家每年颁发给自己的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费,全部放在这个奖励基金里,专门用于奖励在二锅头技艺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
季克良
“外乡人”梁邦昌北上洋河的6年后,一个江苏人也离开家乡,经历了5天5夜的旅途颠簸,终于抵达千里之外的茅台镇。那个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将为茅台奉献一生,直到76岁才真正退休。
他就是季克良。
1964年,季克良以优异的成绩从无锡轻工业学院(现为江南大学)食品发酵毕业,并被原国家轻工业部选拔、分配到贵州茅台酒厂工作。
彼时,茅台酒厂年产量只有200多吨,年亏损84万。带着“茅台酒品质,提高茅台酒产量”的目标,季克良陆续制定了制曲操作规程、小型勾兑操作规程、包装操作规程等,还建立相应的检验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对茅台酒质量的把控和规范化生产。
▲季克良
如今为行业及消费者津津乐道的“茅台酒的十大独特工艺”,即高温堆积、高温发酵等也是季克良在担任茅台集团总工程师期间总结提炼。
2003年,茅台酒产量首次突破一万吨。庆祝活动上,季克良感慨万千,说:“这是我一生中zui幸福的时刻”。
2015年8月24日,季克良在“交棒”4年之后,辞去茅台股份公司以及茅台集团董事职位,正式退出茅台“舞台”。同期,茅台从当初的亏损,到2011年全年营收184.02亿元、2015年已达326亿元。
季克良曾经对媒体如此回顾自己在茅台的时光:“用40年的时间完成了毛、周的万吨遗愿。回忆起在这既漫长又弹指一挥间的时光,就像保尔柯察金讲的,我没有虚度年华,我将我的青春与热血挥洒在了这片我热爱的土地上。”
今天来看,季克良和茅台,就如同风雨同舟的伙伴,早已难分彼此。即便连名誉董事长的职位也已卸下,但只要茅台有需要,季克良仍然尽其所能。
3月3日,高卫东接替李保芳成为茅台新任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