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白酒的定海神针,茅台的2019年业绩是靓丽的。实现营收854.3亿元,同比增长16.01%,实现净利润412.06亿元,同比增长17.05%。而作为葡萄酒的中流砥柱,张裕的业绩也还是不错的,完成50.31亿元的销售额,较去年下滑2.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是11.29亿元,较2018年上涨8.35%。关键是还有高额的分红。
但是,对葡萄酒行业而言,在茅台靓丽的业绩面前,我们还真是高兴不起来。在张裕的业绩面前,也高兴不起来,只能用“残酷”一词才觉得贴切。
2019年,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产量为45.15万千升,下降10.09%;销售收入为145.09亿元,下降17.51%;利润为10.58亿元,下降16.74%。
规模以上企业是指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2018年,国产葡萄酒规模以上企业212家,2019年变成了155家,这155家之中,亏损企业有33家,企业亏损面为21.29%。
考虑到葡萄酒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以我个人的估计,包括酒庄在内,非规模性国产葡萄酒企业应该是规模企业的差不多5倍左右。即便如此,一个茅台的利润都比整个国产葡萄酒的销售额还高。
张裕不含海外业务,国内业务销售收入是44.82亿元。葡萄酒营收为38.3亿,是张裕营收的主要来源,营收占比为76.2%,毛利率为63.4%。
张裕一家企业葡萄酒的销售就占到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销售的26%以上。利润方面更是吓人,规模葡萄酒企业的利润总额是10.58亿元,而张裕一家的利润是11.29亿元。虽然这里面包括了其他产品例如白兰地、旅游等方面的利润,但依然是一家企业的利润占了行业的大部分。
2019年,瓶装酒进口额为22.89亿美元(按照汇率1:7.0857计算),进口额约为162亿元人民币,下降14.26%;瓶装酒进口量为47.44万千升,下降9.96%。若将海关进口酒数量和国产酒产量相加,则2019年合计为92.59万千升。当然,这不是全部,因为葡萄酒还有大量的小企业。
从整个酿酒行业来看,2019年,整体酿酒产业产量为5590万千升,0.3%的增长,规模以上数量2129家,亏损企业335家。从酒水利润看,白酒2017-2019年利润连续高速发展,利润进入1000亿时代。
2017年白酒规模企业有1593家,2019有1176家,减少了417家。2019年,1176家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5617.82亿元,同比增长8.24%。
其中亏损企业131个,企业亏损面为11.14%。白酒累计完成酿酒总产量785.95万千升,同比下降0.76%。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404.09亿元,同比增长14.54%。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8.88亿元,同比下降5.85%。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白酒产量仅占整体酿酒产量的16.02%,在酿酒产量中的比重在降低。亏损企业的比重在增加。但白酒企业的销售收入占了整体酒水销售收入的67.2%,利润占整体酿酒产业的87.1%!白酒的大户才是做酒水的真正“金主”。
茅台是酒业的定海神针,进一步说,说它是经济的晴雨表亦不过分。茅台已经不是酒了,而是金融产品。然而,这对整体白酒行业来说,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大家可以见仁见智。
酒水的头部企业集中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强者恒强不断在强化。但对比白酒和葡萄酒,两者的不同在于:白酒行业已经处于成熟期,而葡萄酒还没有进入到成熟期,而是处于发展初期。或者说,白酒早已过了普及阶段,而葡萄酒正处于普及阶段。从饮用人口数量看,白酒已经没有人口红利了,但葡萄酒依然存在着大量的人口红利。
白酒集体进入在集中化趋势之中,对葡萄酒来讲是好事。葡萄酒虽然集中化趋势也很明显,但同样明显的是:葡萄酒的分散、分化和分流。规模以下企业至少是几倍的规模企业。这和商品特性有关。
2019年进口瓶装葡萄酒企业共有6559家,比2018年增加了148家。大家看下,国产规模企业减少了,进口酒企业增加了。2019年,100万美元以上的进口企业是357家;500万美元以上的是61家;1000万美元以上的是25家。进口额在100万以下的企业,他们的数量增多了,但是进口额下降了,平均进口额是12.4万美元。其实,进口商的数量每年都在变,有的死掉,新的进来。有的是一家进口,提供给很多家。进口商也在呈现出两极化。
近几年,白酒的产量连续下降的,是否会有反弹?我看很难。白酒的集中化趋势,恰恰是白酒成熟度的标志,但想要进一步扩大量能,其实是挺难的。我认为白酒会在未来比较长的时间内,维持在700万千升这个量级。因为,白酒已经没有人口红利了,也没有新的消费场景了。白酒规模以上企业不断减少,也意味着白酒产业的产能过剩不断地被清理。
当然,白酒如果想扩大产能,要么就要拓展新市场,例如海外市场。要么就要进行新酒种开发,例如由白酒衍生的新酒种,从而能够开辟新消费场景。白酒开辟海外市场有两点要重视的:一是产品改良;二是要到对认可的国家去。因为白酒属于文化产品。世界上有两种文化属性:强势文化属性和弱势文化属性。如果强大了,全世界都认可,那的国货自然会得到认可甚至追捧。所以,白酒在文化影响比较深远的国家,相对更容易被接受。
白酒目前是在向优势产区、优势品牌、优势产能方面集中。其实也就是说白酒已经进入到“优胜劣汰”的重要时期,丛林法则在当今的白酒产业上体现的越来越明显。优势的企业才具有更强的增长能力,而企业必须重视效益的提高。
至于白酒是不是处于成长期这个问题,要看从哪个角度看。如果从酒水饮用角度看,普及阶段过了之后,其实都不是成长期,是成熟期,一定是进入到分化阶段。就是说,白酒的市场蛋糕就这么大了,大家一起来抢,就看谁抢的多。你身体强壮,别人打不过你,你就能吃到更多。身体不行的,吃到的就少,甚至只能饿死。
如果从产能周期上看,经济繁荣,产能就会扩张,直到产能过剩,供需矛盾突出,进行调整,行业洗牌,部分企业出局,部分企业崛起。然后,随着产能调整,行业集中度会提升,行业就会加速洗牌,市场混战,所谓剩者为王,从而带来新一轮的竞争,也是产能的新一轮发展。
2012年开始的调整,到2017年基本结束。产业重新进入到新一轮扩张期。如果没有突发事件,酒行业的变局也会出现,但这是基于消费端的新需求、新变化而来的。是基于新互联网时期、数字化营销下的新变化而来的。如果经济持续繁荣,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交往多,或者国内的新基建等搞的热火朝天,一片繁荣景象,需求量还会上升,反之就会下降。但总体来讲,这种上升空间并不大,更多的是如何分蛋糕的问题。
白酒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和利润增长,均高于同期的工业增长。而利润的增长又大于收入的增长,收入的增长又大于产量的增长,从这一点看,白酒这样的产业不是走向衰落,而是在不断进行优化。酒水产业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虽不是必需品,却又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白酒也很难出现大幅下滑。但行业内部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白酒产能被挤压又是大趋势。因为的消费者在改变,新成立70年来,我国总人口由1949年的5.4亿人发展到2018年的近14亿人,年均增长率约为1.4%。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0—14岁人口比重为22.9%,老年型年龄结构初步形成,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0—14岁人口占比降至16.9%,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未来10年,70后集体进入到老龄化时代。
新生代中,80后2.28亿,90后1.75亿,00后1.46,共有5.59亿。如果仅仅计算90后、00后,也有3个多亿。这部分人必然是社会消费的主力。这部分人群可以看做是互联网的原住民,特别是00后。这部分人对于酒水的消费是非常开放的,也是非常化的。
换个角度说,这部分人对葡萄酒的消费不需要教育,他们会根据场景选择不同的酒种,葡萄酒自然是他们选择的重要考量。相反,老一辈的白酒饮用者或者忠诚消费者,集体进入老龄社会。一般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酒水的饮用特别是对烈性酒的饮用是递减的,特别是到了一定阶段,如果身体不允许,饮用烈酒就会更少。而且,会向着低度、健康化方向发展。
如果从消费主流人群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上看,对葡萄酒更多是利好。所以,对白酒来说,要在白酒文化的基础上,也要思考如何与时俱进。例如通过新酒种的研发,进一步拓宽白酒的发展空间和消费场景,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不能说白酒没有增量空间,只不过会受到葡萄酒的挤压,白酒面临的空间增长难度越来越大。但葡萄酒正处于上升期,而且,空间非常大。
如今的市场,传统营销壁垒已经被打破。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已经从以往的封闭走向的开放。传统媒体对大众的垄断甚至封锁都已不存在。企业可以通过社群等方式捕获受众。移动端的发达,社交沟通平台的出现,以及数字化时代、视频化时代(例如直播),给了很多传统企业成功逆袭的机会。
未来,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换道超车。要换赛道,为什么?因为时代变了。新互联的数字化时代,改变了消费习惯,也改变了消费观念,改变了购买渠道。这些变化中,其实都在着新消费。买酒的方式变了,卖酒的方式就要变。
所以,从大面上来说,全新的网络时代、数字化时代,为国产酒企提供了可以尝试全新模式的做法,从而获得成长。这是时代的赋予的机遇。无论对白酒还是葡萄酒,其实都一样。酒水行业从2020年开始,必将会出现“大分化”。弱势品牌将会更加困难。所以,既要根据地市场的稳定,还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大分化的另一面是集中化。当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