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时生产,酒香天成!酱酒企业在“九九重阳日”合力掀起了一场“下沙风暴”……
始于对传统习俗、古法工艺的传承,立足于当下白酒消费者对高品质的追求,酱酒企业的酿造从下沙开始的高质量又一次获得广泛关注的同时,“酱酒热”也将再一次席卷整个中国白酒市场?
“下沙季、扩产忙”,酱酒的品质故事更可信
重阳时节,既是酱酒企业的“下沙季”,也是他们的“扩产秀”。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下沙季,酱香型白酒品类排名前10位的企业今年的投产量,比上一年度同比增加19.1%。其中,珍酒、郎酒、国台给出的数据较为引人注目。
#重阳下沙#贵州珍酒酿酒投产3.5万吨,新增酿酒产能1.4万吨,产能规模位列贵州省酱酒企业前三。预计未来珍酒将形成酿酒10万吨、储酒40万吨的总体规模。
#重阳下沙#6万吨酱香郎酒重阳投产,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宣布:“酱香郎酒将在2023年迎来6万吨历史新高产量”。预计到2026年,郎酒不同年份基酒储量将达到30万吨。
#重阳下沙#国台三个生产基地同时新增投产6个智能酿酒车间,新增产能7000吨,年总投产17000吨,均创国台历史新高,实现了国台下沙投产总量的大跨越。
酱酒头部企业从源头开始严控质量关,让酱酒的品质故事更可信!
在业内人士看来,“酱酒热”得以兴起的关键就是酱酒品质故事讲得好,能够说服消费者相信其品质“更高一筹”。
但要消费者一直相信酱酒有“更高一筹”的品质,讲故事不再行得通,必须有铁打的事实来佐证。
重阳时节,酱酒企业“遵循自然时令规律、采用复杂酿造工艺”开启新一轮酿造生产便是例证之一。
酱酒头部企业持续增长的产能,则是更具说服力的证明,他们向市场释放的信号是:“以产能飞跃促品质升级、以品质坚守塑品牌价值”,而这完全与当前白酒消费者的高品质追求相符。扩充的产能、提升的品质,“酱酒热”的再度回归不远了?
源于高品质,“酱酒热”回归有望
2019年,酱香型白酒占全国白酒总产量的7%,到2021年产量增长到全国白酒产量的8.4%。
与产量增速相比,酱香型白酒的利润增长更是迅速,2019年占比达38%,2021年增长到了45.8%。这些宏观数据说明,当时的“酱酒热”的确火热。
2021年下半年起,“酱酒热”开始出现退潮。2022年以来,“酱酒遇冷”的消息从各大市场传出,甚至有酒商将当下酱酒市场形容为“击鼓传花”,越往后,投入成本越多,接盘的越少,风险难控。
但也有业内资深人士直言,“酱酒热”的出现,其实一方面源于酱酒品类高端消费者心智认知的成熟,另一方面则是酱酒品类代表茅台酒引 领下的高价格、高利润的驱使。而所谓“酱酒热”的消失,其实是来自于市场方面的“质疑”。
2019年—2021年,各路资本疯狂涌入酱酒赛道,懂酒的不懂酒的都希望借“酱酒热”发财,各种酱酒品牌层出不穷,市场上出现了“不同品质、同一高价”的怪相,别说是普通消费者,就连众多业内人士也有些看不过去。
质疑、批评之声四起,再叠加疫情反复、经济下行的影响,“酱酒热”出现退温也在情理之中。
但也是从2021年起,酱香型白酒品类进入深度调整期,从消费者到酒商都意识到,“大品牌、高品质”的酱酒才可被信任。
#重阳下沙#酱酒头部企业共同向市场释放了“循天时、忙扩产”的品质原则,有利于再一次赢得全国消费者的信任,让他们重新认可酱酒“更高一筹”的品质,“酱酒热”回归有望。
但需要大家注意到的是,再度回归的“酱酒热”,只可能属于酱酒大品牌,历经调整的酱酒市场,已经没有了浑水摸鱼的可能。(文章来源:卖酒狼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