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夜晚,同仁堂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与楚园春酒业、栖凤生态、京宜生物签署《投资协议》,拟投资不超过1.9亿元,取得酒企湖北京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1%的股权。
对于本次收购,同仁堂表示京宜生物主营业务定位为生产、销售药酒、白酒、配制酒,未来向公司供应白酒基酒、黄酒等战略资源,换而言之,同仁堂也要跨界布局酿酒行业了。
作为中药老字号,近年来同仁堂跨界频繁,除了上面提到的跨界酿酒行业之外,此前同仁堂还尝试过“养生”咖啡、茶饮甚至蛋糕等多个品类,一度引发市场热议。不过,侃见财经梳理发现,目前同仁堂的多元化转型仍停留在表面,其主营仍主要来自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两大类。
此外,在同仁堂频繁跨界的背后,其正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压力。根据三季报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同仁堂实现营收为33.93亿,同比仅增长2.09%,实现净利润为2.594亿,同比下滑12.96%,业绩下滑的趋势十分明显。
从种种迹象来看,同仁堂正渴望通过多元化转型来推动业绩增长,但此前尝试过的咖啡、茶饮和蛋糕终都以失败告终,而布局酿酒又会否成为同仁堂真正的“解药”?
“中药老字号”背后的历史
在中药领域,素来都有“北有同仁堂,南有片仔癀”一说。
从上面这句话中不难看出,时期的同仁堂在整个中药界的“分量”到底有多重。
关于同仁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69年(清康熙八年)。作为中药百年老店,同仁堂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曾历经八代、时间长达188年,也正是这一段供奉御药的经历,为同仁堂奠定了其强大的文化根基,也给其未来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不过,和多数的药房一样,同仁堂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混沌时期,一直到1992年,随着中国北京同仁堂公司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才算真正地“安定”下来。
在公司组建5年后,集团将其旗下的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北京同仁堂药酒厂等六个单位的生产经营性资产打包,以募集方式设立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上交所上市,相比于其他的“中药老字号”而言,同仁堂可以说是早早地便登陆了资本市场。
8年后,同仁堂分拆了部分资产,组建成北京同仁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在港股上市。
借着“分拆上市”的概念,在A股上市的同仁堂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股价从1999年5月低的14元附近(后复权价格)上涨到了2001年5月高的39.7元(后复权价格),随着股价的大涨,同仁堂成了当年A股市场里市值高的中药企业,这也是同仁堂的辉煌时刻。
而在后来,同仁堂又和旗下的同仁堂科技共同出资在香港设立了同仁堂国药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向海外市场发展,而这家公司终也在2013年5月7日成功登陆港股市场,成了同仁堂系中第三家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同仁堂的资本版图越来越大。
随着同仁堂的市场逐渐从国内迈向国外,其体量也越来越大。从业绩来看,在1997年上市时,同仁堂的营收不过6.27亿,净利润则仅有1.02亿;但到了2021年,同仁堂的营收已经增长到了146亿,净利润也增长到了12.27亿。
同仁堂被超越
近两年以来,同仁堂的股价表现可谓是相当的强势。
以2020年12月25日的低点22.69元开始算起,到2022年12月16日的收盘价47.5元为止,接近两年的时间,同仁堂的股价已经翻倍,市值也飙升至651.4亿。
不过,和同为“中药老字号”的片仔癀相比,虽然片仔癀近期股价持续走低,但市值却仍高达1764亿,片仔癀和云南白药之间,仍然相差着一个云南白药。
实际上,虽然近期股价在攀升,但拉长时间来看,如今的同仁堂却已经远远落后于片仔癀和云南白药等一众“中药老字号”,而导致其落后的重要原因,则在于核心竞争力的缺乏。
从行业特征来看,中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成为保护品种,像云南白药和片仔癀都是一级保护级别,在市场中完全没有对手,换而言之,若自家的中药产品能成为保护品种,就能为企业构筑起护城河,但可惜的是同仁堂系却仅有一款“百合更年安颗粒”进入2级保护目录。
由于自家产品没能成为保护品种,同仁堂的竞争对手众多,像其主打的安宫牛黄丸和牛黄清心丸,现在广誉远、南京同仁堂等企业都在生产;而六味地黄丸品类,现在宛西制药、九芝堂、太极集团等多家知名药企都在生产,可见同仁堂面临的竞争压力有多大。
当然,除了缺乏核心竞争力之外,近几年不断向外品牌授权,对同仁堂也有巨大的影响。
上面提到,同仁堂缺乏核心竞争力,值钱的莫过于那块“金字招牌”,但随着同仁堂将品牌授权给了众多的产品,其品牌竞争力也在下降,还有此前发生的“蜂蜜门”事件,对同仁堂的品牌形象亦造成了重大的打击。
整体而言,同仁堂之所以会被超越,重要的原因莫过于核心竞争力的缺失,而其对于自身品牌掌控力的削弱,则是同仁堂未来发展中的一大隐患。
1.9亿入局酒企,多元化能否成功?
除了提到的上面这些问题之外,同仁堂还面临着业绩下滑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根据三季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同仁堂的营收为109亿,增速为2.03%,和去年同期18%的增速相比明显下滑;净利润为10.03亿,增速为9.01%,远低于去年同期的28.67%。
而在单季度数据方面,今年三季度同仁堂实现营收为33.93亿,同比仅增长2.09%,实现净利润为2.594亿,同比下滑12.96%,业绩下滑的趋势十分明显。
面对种种问题,同仁堂能够想到的解决方法并不多,而多元化恐怕是为数不多的解决方法。
2020年,同仁堂开设“中药味”咖啡馆——知嘛健康,售卖起枸杞拿铁、益母草玫瑰拿铁、山楂陈皮美式等“养生”咖啡,一度引发热议;而在今年的年初,同仁堂又与饮品公司合作,在杭州开出了一家名为“制茶司”的茶饮店,产品同样主打“养生”。
此外,同仁堂还连续推出了五黑糕、八珍糕、薏湿糕等多款主打“食疗”的功能性零食产品,若再加上这一次1.9亿拿下酒企湖北京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1%的股权、跨界白酒行业,短短两年时间,同仁堂便已经尝试过4次多元化转型。
不过,同仁堂想要成功实现多元化转型显然并不容易。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同仁堂的营收还是主要来自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两大类,上面提到的多元化尝试并没有具体展示;而从去年的财报来看,同仁堂的其他收入为1.059亿,占营收的比例仅为0.73%,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从种种迹象来看,同仁堂想要通过多元化转化来弥补自身不足的意图十分明显,但此前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而如今“入局”白酒行业,显然也有不少难度;当然,终能否成功,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予我们答案了。(来源:侃见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