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不知道该说什么的窘况:朋友打电话告诉你,他失业了;同事的检查报告出炉,确定他罹患癌症……面对这些伤痛或难堪,你该说些什么呢?
心理学家南丝·格尔马丁在《疗效对话》中提出了安慰他人的10项原则。
1.聆听。聆听不是保持沉默,而是仔细地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话里真正的含意。通常我们会急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询问对方问题,以为这样就是聆听,但事实并非如此。聆听,是用我们的眼、耳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不追问事情的前因后果。
2.停顿。对话时,当发现自己心里响起“我不懂……”的声音时,你一定要停顿下来,问问对方,把问题弄清楚了。我们还必须提醒自己,不能要立刻采取那些不自觉产生的机械式行动。从容不迫地停顿与思考,可让我们停止下判断,停止反应,并理智对待问题。否则我们可能会说出让自己后悔的话。安慰的艺术,在于“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以及“不在一时冲动下,说出不该说的话”。
3.不当英雄。帮助别人度过艰难岁月,并不等于将他们从痛苦的处境中“拯救”出来。人们有责任去承受他们行为的后果和其带来的困境。我们应该认同他们的痛苦,但不要试图快速驱散他们的痛苦。我们能够提供的是让他们越过“恐惧之河”的桥梁。当朋友、家人陷于情绪或身体的痛苦之中时,支持他们的较基本方法是:允许对方哭泣。哭泣是人体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基本方式。所以,请别急着拿着面巾纸给对方,只要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就够了。
4.给予支持。安慰别人并不是要告诉别人,“你应该觉得……”或“你不应该觉得……”人们有权利保有其真正的感觉。安慰是指不要对他们下判断,不要想他们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帮忙;安慰是指给予他们空间去做自己并认同自己的感觉。我们不需要用“同意”或“反对”来表达关心。
5.感同身受。当我们试图忙着帮助他人时,可能会忘记人们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没有说出来的想法的感觉。面对面地安慰别人,效果如何和我们内心真正的状态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如果我们对他人的遭遇害感同身受,我们不仅会分但对方的痛苦,也需忍受自己内心的煎熬。而对被安慰者而言,这种感同身受的表现与安慰,就是给予他们的较好的礼物。
6.长期守候。改变会带来许多混乱,没有人可以迅速整顿那样的混乱。人们需要时间去调整、检讨、改变和询问“假如……会怎样?”之类的问题。我们可以学着接受以下事实:我们的家庭成员、同事或邻居,有时候仅需要我们当他人们的“共鸣箱”,且能不厌其烦地供其反复使用。
7.挺身而出。不论身处任何状况,对自己不知该说什么而感到困窘是无妨的;让我们想帮助的人知道我们的感觉也是无妨的。你甚至可以老实地说:“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但是我真的很关心你。”即使自己对这样的表达觉得可笑,但还是可以让对方知道,你不急着“现在”和他交谈。你也可以选择用书写的方式来表达咸觉和想法。
8.担供实用资源。你须帮别人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但可以尽力提供可用资源——别的朋友、专家、朋友的朋友,来帮他们找到答案。可以为对方打几通电话,也可以找相关的书籍给他们阅读,或是干脆提供一个躲避的空间,让他们得以平静地寻找自已的答案。
9.设身处地。当我们问别人“有没有我可以帮忙的地方?”时,有时候我们能得到答案;有时候对方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而有的时候,他们会无法开口说出自己真正的需要。这时,你应该设身处地去思考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这也是有效帮助他人的前列步。
10.推己及人。在他人遭受痛苦时,即使我们有过类似的经验,也无法百地了解别人的感受,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感受去关怀对方。
这样做,切记须先耐心地听完别人的故事,再想想有没有必要求对方分享自己的故事,而分享的结果是否对对方有益,考虑清楚后再做决定。
好酒招商网点评:我觉得这“安慰他人的十大原则”非常好,要都能做到是非常不容易的,但你要努力按照以上原则去做,这样会为你赢得更多的朋友。不是有句话叫“朋友多了路好走”吗?多一个朋友真的就会多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