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白酒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调整。从刚刚发布的白酒上市公司成绩单来看,21家白酒上市公司总营收4439.60亿元,同比增长6.88%;净利润1680.76亿元(不含顺鑫农业),同比增长7.13%。部分头部酒企的的增速也跌至个位数,酒业肉眼可见进入了行业寒冬。
与此同时,张坤、刘彦春、赵枫、萧楠、劳杰男、曲扬、李晓星、何帅等一批明星基金经理却纷纷重仓配置白酒。此外,根据酒业上市公司2025年一季报不完全统计,“国家队”(全国社保基金、中央汇金、香港结算、中国证金以及证金资管等重量级投资机构)对酒业龙头股持仓市值约2190亿元。
一方面,白酒行业深度调整,增速放缓;另一方面基金却重仓、加仓,白酒依然还是一门“好生意”?
凛冬已至,白酒行业的三大挑战
当下,中国酒类市场面临品类竞争持续加剧,面临产能过剩隐忧、渠道承压、代际断层等诸多困境和挑战。
在产能层面,白酒产业产能经历了八连降。数据显示,规上白酒企业产能自2016年产量峰值1358万千升后,行业连续八年下行,2024年产量414.5万千升(同比下滑1.8%)。但相较于与此前相比,2024年,白酒行业产能下滑幅度明显降低,白酒行业产能或将触底。
消费端的结构性断层也加剧了白酒消费疲软。君度咨询研究报告显示,人均白酒消费量自2017年峰值连续七年下滑,2023年已回落至峰值的51.2%,人均年饮酒量从2010—2019年的16.1升降至2020—2023年的9.52升,相当于每年减少25亿瓶(500ml)消费量。
同时,代际更替导致消费断层:60后逐渐淡出核心消费圈,70后接过主导权,而80后、90后的消费量则呈现阶梯式下滑30%,00后则因消费观念差异形成明显隔阂。消费场景从"政务商务主导"转向"个人悦己消费"。
供需失衡进一步影响价格体系。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白酒行业库存总值突破3800亿元,消化周期长达14-18个月。为清理库存,经销商被迫降价促销,但此举进一步冲击价格体系,形成"降价-贬值-滞销"的恶性循环。经销商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毛利率也从过去的高点35%压缩至不足8%。
在供需失衡、代际断层等挑战下,行业正加速向头部集中,2024年,茅台、五粮液、汾酒、泸州老窖、洋河以及古井贡酒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797.3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59.87亿元,占白酒上市公司总营收的85.53%、利润总额的92.81%。
四大维度,白酒仍是一门“好生意”
尽管如此,白酒依然被认为是一门“好生意”,这也是一大批明星基金经理纷纷“抄底”白酒股的重要原因。
首先,白酒具有高品牌壁垒。白酒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历史积淀形成的品牌复利,如"老八大名酒"的评选可以追溯到1952年,茅台、五粮液等头部品牌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品质坚持与文化叙事,构筑了其他行业难以企及的认知壁垒。这种品牌资产不会因短期库存波动而贬值,反而会随时间推移持续增值。
其次,白酒具备更强的价格韧性。白酒的定价权完全掌握在企业手中,头部酒企普遍采用“先款后货”的销售模式,合同负债都是货真价实的营收。此外,高端白酒兼具消费品与收藏品属性,这种独特的金融属性,使得白酒头部酒企在经济复苏周期中具备更强的业绩弹性。
第三,白酒具备强的消费粘性。酒是人类无法割舍的基本需求之一,白酒消费深深植根于中国的社交文化之中,宴请、送礼、商务接待等场景需求构成了稳定的消费基础,具有很高的复购率。
最后,白酒企业也是所在地政府税收支柱。目前,名酒酒企普遍为国资控股,可预测性和安全性较高,且普遍是当地就业、税收的支柱。例如,茅台利润占贵州省财政收入的20%-30%之间。这也是近年来多个省份出台政策,推动“白酒产业振兴”的原因。
有业内人士表示,白酒行业仍是“好生意”,但其内涵已发生变化。过去依赖量价齐升的粗放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在这个“冰火交织”的时代,白酒行业的投资逻辑不再是追逐风口,而是深耕价值。(文章来源:酒食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