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十二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紫禁城》开播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作为《紫禁城》战略合作伙伴、冠名单位,五粮液将带领观众“以城看史,以城讲国”,携手《紫禁城》唤起海内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新华社、北京广播电视台等出品方、制作方、合作单位嘉宾、相关专家和媒体记者出席发布会。受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委托,集团公司副董事长、股份公司总经理邹涛出席活动并致辞。
演绎时代经典, 彰显文化价值
中国历史底蕴深厚,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传承了诸多中华文化,我们的老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宝贵遗产,这是彰显我国传统文化历史的重要体现。作为明清皇宫,紫禁城保存十分完整,在世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焕发着其历史文化魅力!
紫禁城开始是从1406年开始修建,到现在已经有615年了。它是现在世界上规模大,而且保存得完整的一个古建筑代表之作,因此作为具文化特点、具历史价值、具人文情怀的这一古老文化建筑,如何在现代人手中深刻的表达和展现其价值与内涵,是一项艰难且艰巨的任务。
据了解,《紫禁城》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馆共同出品,历时三年打磨,以“紫禁城”为眼,以“变局”为切入点,站在大历史的视角,选取中国近600余年历史进程中若干“变局”事件,在历史的拐点中解读得失,透过紫禁城来认识世界,也让世界从紫禁城浓缩的600年中读懂中国。
该节目以时间脉络为主线,有《基业》等12个篇章和主题,摄制上采用目前电视屏幕端高清的8K技术,风格上兼顾专业化和历史深度,叙事结构上以文物为依托、以建筑带故事、以故事塑人物、以人物见古今,表达方式和触达范围上偏向年轻化、现代化和多元化,旨在打造一档“破圈”传播的“国潮”文化节目。
作为纪录片《紫禁城》战略合作伙伴、冠名单位,五粮液拥有始建于洪武元年(1368年)的古窖池群。这一明初古窖池群由“长发升”“利川永”等古传酿酒作坊的古窖池群组成,至今已有653年,是中国现存早、保存完好,且连续使用时间长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目前在中国白酒行业里,真正“活着”的古窖资源可以说屈指可数。
五粮液明初古窖池经过653年不间断维护和使用,在宜宾的自然环境中,让古窖池中的微生物得以稳定地生长繁衍,形成了多达数百种的有益窖泥微生物群落。它们以糟醅为营养源,以窖泥和糟醅为活动场所,参与了曲酒香味物质的合成和窖泥物化结构的改善,经过长期而又缓慢的生物反应,才产生出香味馥郁、回味悠长的复合“窖香”成分,并终赋予了五粮液“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的独特风格。
由此来看,五粮液品质之所以硬核,就在于百余口“活着的古窖池”。对于泥窖来说,如果半年不投粮食进来发酵,那微生物菌群就没食物了,只能死掉。窖池也将跟着“死去”,变得和新窖池一样,所以一般只有连续使用30年以上的窖池方能称为“活着”的老窖。因此,“活”了653年的古窖的珍贵可想而知。
当久历岁月洗礼且“年岁相仿”的两大“文化老友”牵手而至,这是一次中国建筑文化史与中国酒文化史在当代的深度演绎,意在让世人抚摸历史余温,去深切感受中华文化的磅礴伟力。
提升品牌高度,拓展文化跨度
一个优的品牌,从认知到认同的发展过程,便是品牌的功能价值和文化价值融合的过程。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既要在传统中继承历史,也需在创新中开拓未来。
五粮液与紫禁城都是“活态”文化的代表,它们看似不搭界,但是二者在历史性、包容性、工匠精神、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领域有着高度的契合。如今,五粮液携手大型纪录片《紫禁城》再度来袭,体现出的是它们在中华民族厚重历史的不断赓续中,凝练出了共同的文化价值诉求和文化创新意识。
一直以来,如何促进品牌与文化有机融合,是促进酒业持续发展的长久命题。对此,五粮液专门发起成立五粮液文化研究院,打造专家团队,挖掘和弘扬自身独具魅力的酒文化。五粮液正是以前瞻的眼光和国际的视野,把整合品牌与当今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有机结合,开拓创新,多层次、多角度向全世界讲好中国白酒故事。
如今,在创新中突破,让故事和回忆触达新一代消费者的心灵,成为品牌魅力焕发新生、品牌文化常青的有效手段。五粮液“跨圈”合作,联动文化IP赋能品牌传播已经成为品牌赋能的新方式。尤其是五粮液继连续三季冠名《上新了·故宫》后,极大的提升了五粮液的品牌形象,此次再度携手《紫禁城》这一中华文脉IP,成为其战略合作伙伴、冠名单位,就是意在通过全新的方式讲述同脉相承的中华文化,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创新活力。
以传奇,敬岁月。五粮液携手大型纪录片《紫禁城》再度来袭,打造“国朝”文化新高度,以听得懂、看得明、理得清的历史史实来讲述中国文化和中国白酒文化故事,共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和国际化表达,值得学习,值得点赞,值得弘扬。 (来源:智度名酒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