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7岁的高月明刚参加工作就在宁安酒厂做一名酒工。“每月70斤的小米或者高粱米就是当时的工资。不过还算凑合,吃不饱也饿不死。”
因为对酒行业的酷爱,高月明的思维和语言都离不开一个“酒”字。高月明说,当时,东北关内、关外的经济是两个模样,更别说白酒这个正处于工业化摸索阶段的行业。
当时白酒工人并非外人所猜想的那样每天都能喝上酒。“喝酒?我当曲工助理那会儿,连酒是什么味儿都不知道,就天天闻酒糟味。”高月明解释道,那时的粮食很贵且紧张,很多人连饭都吃不饱,偷喝白酒那叫“挖社会主义墙脚”,更何况当时的高月明一门心思学习手艺上,哪有“闲心”去品酒?“就连后来我我国各地跑,开始钻研技术时,也没有哪家企业像现在一样以酒待客。”高月明说。
1952年~1955年,高月明和原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公司调研员、黑龙江省酿酒协会名誉会长武显章主持黑龙江省一面坡酒厂定温定量试点,把温度计和天平引入白酒生产,推动了白酒工业化进程。其试点成功后被推广为东北制酒操作法,这一经验演变为我国白酒行业的“大比武”,尽管这项影响白酒酿造的技术推崇至今,可高月明却“固执”地认为这是他的“一孔之见”;
1955年~1963年的我国烟台试点,其“麸曲酒母、合理配料、低温入窖、定温蒸烧”仍为白酒酿造经验的宝典,高月明也众望所归地成为1963年修订《烟台操作法》的起草人之一;
1963年后,高月明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印证白酒烟台操作法试点,培训了包括酒工、曲工、酵母工、化验员等200多名骨干,如今,这些人已成为酒类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国家评委,支撑起黑龙江省白酒业的发展。
高月明对东北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他说:“东北是个好地方,各类自然资源丰富,即使是困难时期,白酒酿造工艺和技术也一直没有停滞。”上个世纪60年代,一度因为粮食的短缺,我国白酒行业积极寻找酿酒代用原料。高月明开始在黑龙江省绥化地区新兴酒厂进行甜菜头尾代料试点;在黑龙江省宾县进行纤维素酶试点;在黑龙江省甘南县进行土豆制酒试点;在黑龙江省阿城玉泉酒厂进行糖蜜制酒试点;在黑龙江省双城市进行海藻制酒试点;在黑龙江省景兴县进行橡子制酒试点;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啤酒进行代辅料试点。
“文革”后,白酒进入了“提质”时代,高月明的“试点之路”也因此进入了一个高峰期:他先后主持了黑龙江省“九九计划”试点、黑龙江省龙滨酒厂提质试点、黑龙江省哈尔滨老白干试点、黑龙江省玉泉浓酱兼香型白酒试点等。这些试点在黑龙江省不断推广应用,在上世纪80年代末,黑龙江省白酒产品参加我国酒类质量大赛,获金银铜牌23块,奖牌总数与北京市并列我国前列。
1992年,高月明离开了领导岗位,本可以颐养天年了,但他却比以前更忙了。行业协会需要他,省内外的一些白酒企业也纷纷请他。他们说:“您在职的时候不兼职是为行业,如今您退休了,可以为企业做‘专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