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麦发芽过程中,随着胚乳中其它物质的分解,可溶性多酚物质也相应增加。多酚物质的浸出率与麦芽溶解度是平行的。
发芽水分越大,温度越高,麦层中CO2含量也越高。相应地,单宁和花色苷含量也越高。较长的发芽时间和较低的发芽温度;较短的浸麦周期和较高的浸麦温度,以及发芽较后几天的限制通风,都会导致多酚增加。酚酸类存在于谷皮中,对发芽有抑制作用,浸麦时被浸出,有利于发芽和啤酒风味。
焙焦过程中,总多酚和花色苷物质含量增加。高温焙焦有利于钝化多酚氧化酶,焙焦温度越高,P.I.越低,麦汁还原力越高,同时会产生类黑精物质。
2.糖化过程中随蛋白质的分解和浸出物的溶出,多酚得以游离。单个的多酚并不会形成沉淀,但单宁类物质在较高的温度(50℃以上)下会发生氧化、聚合,并很快与蛋白质以共价键结合形成沉淀。煮沸过程添加酒花后,麦汁多酚含量会增加,接着因沉淀而减少。同时,多酚氧化聚合使麦汁色泽上升。当然,多酚含量受糖化方法影响。一般认为,煮出法比浸出法要低。
3.发酵过程中,多酚会随着基质温度的下降、pH的降低和酵母的凝聚沉淀而析出,总还原物质基本保持不变,但仍有部分多酚与蛋白质结合成复合物,尤其是分子量为500—1000的类单宁物质,为后期成品啤酒混浊积累了物质基础。
4.包装过程中受氧气和高温的影响,多酚会相应增加。成品啤酒中,绝大部分氧进入多酚,而且相对有惰性的基态氧被还原为游离态氧后,会加速多酚的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