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勾兑酒是用不同口味、不同生产时间,不同度数的纯粮食酒,经一定工序混合在一起,以达到特定的香型、度数、口味、特点。下面给大家介绍什么是勾兑酒,
散装白酒勾兑步骤与方法,选散装白酒在勾兑前,必须根据设计要求选择相适应的合格酒,除按勾兑原则挑选使用酒外,为进一步提高合格散装白酒的利用率,还可将各等级酒分类使用。
相关推荐:购买散装白酒一定要多加注意、散装白酒销售小方法
小样勾兑在经过选散装白酒过程后,对各种基酒的感官特征(香气和口味)以及它们主要的理化参数进一步得到了解。接下来我们通过试样实验,弄清楚不同基酒的较佳搭配比,小样勾兑就是这样进行的。在大批量进行勾兑工作前进行小样勾兑,一方面目的方便修改,确定较佳的勾兑配方;还有就是它可以避免大批量勾兑失败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降低了损失。
清香型白酒,又称为汾香型,以山西汾酒、浙江同山烧、河南宝丰酒、青稞酒、河南龙兴酒、厦门高粱酒、天长帝酒等为代表,属大曲酒类。它入口绵,落口甜,香气清正。
清香型白酒在勾兑上,主要以“清”为主,坚持“一清到底”的酿酒原则,以高粱等谷物为原料,以大麦和豌豆制成的中温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清蒸清糟酿造工艺、固态地缸发酵、清蒸流酒。
对清香型白酒的评价是:无色、清亮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清香纯正,具有以乙酸乙酯为主体的清雅、协调的香气,入口绵甜,香味协调,醇厚爽冽,尾净香长、风格(突出、明显、尚可)。
“所谓的酒精勾兑酒,是指用食用酒精加上一定的水和调味酒勾兑出来的白酒。”赵义祥介绍,这种新工艺白酒主要以甘蔗和甜菜渣、木薯、番薯、马铃薯、玉米等制造出酒精,然后将酒精和酒糟混蒸,再加入增香调味物质,模拟传统粮食白酒的口感勾兑而成。
依据GB10343-2008《食用酒精》的定义,食用酒精指以谷物、薯类、糖蜜或其他可食用农作物为原料,经发酵、蒸馏精制而成的,供食品工业使用的含水酒精。白酒可分为固态法白酒、液态法白酒和固液法白酒3种。固态法白酒不允许添加食品添加剂和食用酒精,液态法白酒和固液法白酒允许使用食用酒精和食品添加剂。
提到“勾兑酒”,大家肯定都以为是贬义词,认为是酒精加水。实际上,勾兑酒只是酿酒的一种工艺工序而已。因为生产出来的酒,质量不可能完全一致,勾兑能缩小酒的质量差别,使酒在出厂前稳定质量,取长补短,统一标准,质量上达到同等级酒的水平。
“勾兑”就是把具有不同香气和口味的同类型的酒,按不同比例掺兑调配,起到补充、衬托、制约和缓冲的作用,使之符合同一标准,保持成品酒一定风格的专门技术。同时,GB/T17204-2008《饮料酒分类》在对各种白酒进行定义时也指出,勾兑是白酒生产中一项重要的工艺生产过程。
现如今,不少白酒消费者一看到或者是听到“勾兑”这个词,他们就以为勾兑就是酒精和水兑成的酒,甚至是假酒。
那么白酒“勾兑”真的就是“酒精”+“水”?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为什么呢?
对于食品工业,“勾兑”可以换一个词,叫“调配”,即按规定的标准配制。“勾兑”是酒类生产中技术术语,是生产中的一个工艺过程,指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酒度、不同优缺点的酒兑制成统一出厂风格特点和质量指标一致的工艺技术方法。实际上,白酒的质量,单纯靠酿造是无法满足的,只有结合勾兑工艺,才能实现品质标准化。
所有的蒸馏白酒,在历经制曲、发酵、蒸酒、储存等环节之后,都必不可少地要进行勾兑。因为在蒸馏白酒中,大约98%的成分是乙醇和水,2%是微量成分,这些微量成分虽然很少,但作用却很大,它能决定白酒的风格和质量,所以这些微量成分又称风味物质,其中大部分是芳香物质,一种名酒天然含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芳香物质,这些芳香物质共同构成这种名酒的独特风味。酒厂不同车间、同车间不同生产时间生产出来的白酒,所含的主要微量成分的量或者量比关系肯定不会完全一致,所以口感上就会参差不齐。要使酒的质量完美、符合品牌的统一风格、统一质量,勾兑便必不可少。白酒需要靠勾兑统一口味,去除杂质,协调香味。
在白酒的勾兑即酒的掺兑、调配,包括基础酒的组合和调味,是平衡酒体,使之形成(保持)一定风格的专门技术。它是曲酒生产工艺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稳定和提高曲酒质量以及提高名优酒率均有明显的作用。勾兑好的酒,称为基础酒,质量上要基本达到同等级酒的水平。由于有了勾兑这一工序,所以各种杂味酒不一定是不好的酒,它们可以用作调味酒,尤其是苦、酸、涩、麻的酒,还可能是好酒。
白酒的勾兑,讲究的是以酒调酒,一是以初步满足该产品风格、特点为前提组合好基础酒;二是针对基础酒尚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的调味。前者是粗加工,是成型;后者是精加工、是美化。成型得体美化就容易些,其技术性和艺术性均在其中。
通过勾兑,可以统一酒质、统一标准,酒质长期稳定和提高,保持产品市场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