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本文重点介绍鱼头酒历史典故,鱼头酒怎么喝,鱼头酒规矩
鱼头所指之人,一定要先喝鱼头酒,按约定俗成的规矩,鱼头酒是三杯酒,客人要喝进肚里,否则就是对主人的不尊重。关于这个风俗的来历,有各种典故。那么问题就来了,究竟有哪些历史典故呢?下面就同笔者一起来看看吧!
酒桌习俗鱼头酒的历史典故
当菜肴满桌、酒过三巡后,一道菜常常是一条香气扑鼻的煎鱼,且该鱼头摆放时一定对准席中有身份的客人,美其名曰“鱼头酒”。因此鱼头酒其实不是酒,而是一种喝酒的酒俗。在我国北方不少城市乡村,每逢婚庆节日,亲友团聚、迎来送往宴请客人时,往往少不了喝“鱼头酒”。
鱼头酒是什么酒,鱼头酒要怎么喝?“鱼头酒”,往往成为一次酒宴的高潮。一般的情况是,在人们喝到酒酣之时,作为压桌大菜的红烧鲤鱼(或其他鱼肴)被服务人员恰如其时地献了上来了。 (推荐阅读:河南喝酒规矩,点菜是个技术活儿)
训练有素的服务人员把盛有红烧鲤鱼的盘子放在桌面上,转动桌面使鱼头恰好对准席中较尊者。若桌面不能转动,则将盛有鱼的盘子直接放在较尊者的面前,鱼头对准较尊者。 此时,谁也不准再转动桌面,正在进行敬酒或行酒令的也须暂停。 (推荐阅读:河南喝酒规矩,做客河南喝酒规矩)
主人一般会按照“头三尾四” 喝鱼头酒的规矩,先让鱼头对着的客人喝三杯酒,鱼尾对着的则陪客人喝四杯酒。由于鱼尾是分叉的,有时会对着两个人,这时喝鱼尾酒的将会是两个人。有时陪客人喝鱼头酒的是坐在客人左右两侧的人,其劝酒词往往是“鱼眼放光,左右喝光”之类。鱼头、鱼尾酒喝完,有时还会讲“腹五背六”,即对着鱼腹的要喝五杯酒,对着鱼背的要喝六杯酒。
严格按照“头三尾四、腹五背六”的规矩是要喝很多酒的,客人可能不胜酒力。故有些地区采取变通的方式,鱼头对着的客人只喝一杯鱼头酒,鱼尾对着的则陪喝一杯鱼尾酒。喝完鱼头、鱼尾酒,喝过鱼头酒的尊者往往夹取少许葱丝、芫荽等盖住鱼的眼睛,一边说“一盖不喝”,一边请人们共同品尝。还有一种讲究,客人喝完鱼头酒后,会夹起鱼眼挑到主陪的盘子中,称之为“高看一眼”。
我国文化底蕴深厚,酒文化更是高人一等,一直都有喝鱼头酒一说,怎样将鱼头酒喝好,让宾朋开怀畅饮,却是个大学问
鱼头酒敬酒词大全
l、俗话说:无鱼不成席,无鱼不成宴。鱼儿一上桌,鱼头酒要喝。
2、万水千山总是情,鱼头酒不喝那不行。推荐阅读:鱼头酒108个酒怎样说,一条鱼劝下108杯酒
你知道鱼头酒的来历吗?根据古老传说,鱼头酒起源于宋朝开国赵匡胤。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显德六年,风传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正月初三,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当晚住兵在开封东北的陈桥驿。他把帅帐安置在镇上东岳庙大殿内,吩咐侍卫在大殿内摆开了酒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鱼来啦!”伴随着洪亮的声音,侍从端上了一个大鱼盘,盘子中央一条金色的黄河大鲤鱼侧卧在热气腾腾的汤汁里,博得在场文官武将的一片喝彩,全桌人人垂涎欲滴。赵匡胤的谋士赵普道:“俗话说得好,鸟无头不飞,蛇无头不行。我有个主意,鱼头对着谁,谁就先喝三杯酒,带头吃鱼!”赵匡胤喝了三杯之后,大家开始开怀畅饮。正月初四,诸将为赵匡胤黄袍加身。之所以要喝三杯,是因为“三六九向上走”,三和六、九历来是我国各地普遍尊崇的吉祥数。
这个饮酒的方式后来流传到民间,逐步演变成风行的喝“鱼头酒”了。每当鱼上桌,通常要将鱼头朝向主宾,鱼尾对末席或称为(主)陪席,要喝头三尾四酒,即鱼头对着者喝三杯,鱼尾对着者喝四杯。此后,喝鱼头酒者(主宾)相继变着花样把鱼眼、鱼脸、背鳍等不同部位敬献众人,分别说“高看一眼”、“给个面子”、“一帆风顺”等祝词,请各喝一杯或几杯,目的就在于让大家多喝几杯酒,以尽其酒兴。推荐:头三尾四,脊五肚六,鱼头酒的规矩你不得不知
●头三尾四:较普遍的鱼头酒令,不再赘述。
●肚五背六:酒桌上,坐在主宾下首的往往是主人的亲随(为了便于照顾主宾),上鱼的时候鱼的肚子通常正好对着他们。这时,主宾会说:您是主人的心腹之人啦,这杯酒你应该喝。可以喝到五杯酒,和头三尾四相对应,意谓步步高,也可以一杯了之。根据具体情况,也可用“贴心置腹”来行此酒令,因人而异可以演化为多种解释。注意:较好不要在男女间行此令,以免引起误解。而鱼背对着的人则要喝六杯酒,此人通常坐在副宾的下首,一般是主人的部下或好友——陪酒者,这个酒令解释为“背靠大树好乘凉”或者“见到您倍感亲切”等等。
当菜肴满桌、酒过三巡后,较后一道菜常常是一条香气扑鼻的煎鱼,且该鱼头摆放时一定对准席中较有身份的客人,美其名曰“鱼头酒”。其实鱼头酒并不是酒,而是一种喝酒的酒俗。在我国北方不少城市乡村,每逢婚庆节日,亲友团聚、迎来送往宴请客人时,往往少不了喝“鱼头酒”。按规矩,鱼头酒是三杯酒,客人要喝进肚里,否则就是对主人的不尊重。有关“鱼头酒”的来历,民间大致有四种说法。
前列种说法:康熙大帝微服私访,由吴士友陪同在一偏僻小镇上吃酒,店小二无意将鱼盘放上,谁知鱼头正对康熙,康熙大怒,认为不吉,因古代箭身酷似鱼的模样,箭头呈三角尖,箭尾又两叉开,箭所指,命难逃……他正欲起身示意随从拿下,吴士友忙按住说:“本人测个‘鱼’字,诸位请看,它是刀字头,田字腰,火字尾。田,泛指种地的百姓,四点火,是打铁的手艺人,这刀嘛,多系领兵打仗的将官。酒桌上凡鱼头所指之人,将来必成大业。小乙(康熙代名)今日被鱼头所指,定是吉相,来来来,先喝三杯,以示祝贺……”本来一场祸事,让吴士友几句话给破解,既救了店小二的命,又遮掩了康熙的身份。从此,一传十,十传百,鱼头所指之人,多是官相。
第二种说法:源来于隋朝末年,李渊太子李建成与三弟李元吉串通一气诽谤李世民,满朝文武大臣都想劝李世民除去这两个祸害,可谁也不敢轻易开口,因为他们是同胞兄弟。程咬金想出一条妙计,派人做了一碗鱼汤,亲自端给李世民,李世民打开一看,只有一个鱼头,一条鱼尾,顿感疑惑,摇头叹气说:“这有什么吃头?”程咬金趁机发话,:“主公好糊涂,不吃掉这一头一尾,你咋能太平?”李世民猛然一惊,明白其意,于是下了决心。从那以后,故事流传民间,演绎成年龄较长者应喝鱼头酒的民俗。
在我国北方不少城市乡村,亲友团聚、迎来送往宴请客人时,往往少不了喝“鱼头酒”。当菜肴满桌、酒过三巡后,较后一道菜常常是一条香气扑鼻的煎鱼,且该鱼头摆放时一定对准席中较有身份的客人,美其名曰“鱼头酒”。有关“鱼头酒”的来历,据说和宋太祖赵匡胤有关。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逝,7岁儿子柴宗训在汴梁(今开封)继位,后周朝政由宰相范质把持。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镇、定二州(今河北定州一带)急报契丹、北汉合兵入侵,宰相范质仓促之间派后周殿前都点检兼太尉(相当于国防部长)赵匡胤统率禁军北征抗敌。正月初三,大军行至京城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今封丘县陈桥村附近),因天色已晚,赵匡胤下令安营扎寨休息。
当晚,赵匡胤请来谋士赵普、弟赵匡义等人商谈军机大事并喝酒驱寒。正谈在兴头上,厨师端上一条油煎鲤鱼,那金黄色的鱼头正对着赵匡胤,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离座祝贺说:“吉兆、吉兆!鲤鱼跳龙门,鱼头当先,此次赵元帅一定能旗开得胜,杀敌有余(鱼),请让我敬元帅三杯酒!”赵匡胤闻此吉言妙语,喜上眉梢,三杯酒一饮而尽。在座诸将纷纷敬酒,不一会儿,赵匡胤就喝得酩酊大醉,被众将扶入帅帐安歇。
正月初四,晨光熹微,帅帐内正在酣睡的赵匡胤突然被“万岁”的喧哗声惊醒,只见众将全副武装,露刃环列。高怀德将军手捧黄袍,不由分说披在当时33岁的后周元帅赵匡胤身上。众将朝“黄袍加身”的赵匡胤纳头便拜,三呼万岁,然后拥兵返京。守京城的将军石守信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当即洞开城门,于是历史上一次兵不血刃的改朝换代成功了。“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以禅让方式,推翻了后周,建立了大宋王朝,史称宋太祖。
在我国北方不少城市乡村,每逢婚庆节日,亲友团聚、迎来送往宴请客人时,往往少不了喝“鱼头酒”。当菜肴满桌、酒过三巡后,较后一道菜常常是一条香气扑鼻的煎鱼,且该鱼头摆放时一定对准席中较有身份的客人,美其名曰“鱼头酒”。按约定俗成的规矩,鱼头酒是三杯酒,客人要喝进肚里,否则就是对主人的不尊重。有关“鱼头酒”的来历,据说和宋太祖赵匡胤有关。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逝,7岁儿子柴宗训在汴梁(今开封)继位,后周朝政由宰相范质把持。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镇、定二州(今河北定州一带)急报契丹、北汉合兵入侵,宰相范质仓促之间派后周殿前都点检兼太尉(相当于国防部长)赵匡胤统率禁军北征抗敌。正月初三,大军行至京城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今封丘县陈桥村附近),因天色已晚,赵匡胤下令安营扎寨休息。
当晚,赵匡胤请来谋士赵普、弟赵匡义等人商谈军机大事并喝酒驱寒。正谈在兴头上,厨师端上一条油煎鲤鱼,那金黄色的鱼头正对着赵匡胤,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离座祝贺说:“吉兆、吉兆!鲤鱼跳龙门,鱼头当先,此次赵元帅一定能旗开得胜,杀敌有余(鱼),请让我敬元帅三杯酒!”赵匡胤闻此吉言妙语,喜上眉梢,三杯酒一饮而尽。在座诸将纷纷敬酒,不一会儿,赵匡胤就喝得酩酊大醉,被众将扶入帅帐安歇。
正月初四,晨光熹微,帅帐内正在酣睡的赵匡胤突然被“万岁”的喧哗声惊醒,只见众将全副武装,露刃环列。高怀德将军手捧黄袍,不由分说披在当时33岁的后周元帅赵匡胤身上。众将朝“黄袍加身”的赵匡胤纳头便拜,三呼万岁,然后拥兵返京。守京城的将军石守信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当即洞开城门,于是历史上一次兵不血刃的改朝换代成功了。“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以禅让方式,推翻了后周,建立了大宋王朝,史称宋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