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三个途径

养生是指对生命的护持和保养,生命是由性、心、身三个层面构成的,其中身是指可见的肉体,属于形的层次,心、性是人体不可见的部分,属于神的层次,中医理论认为“神御形”,如果从对生命的影响力划分,身是小的,心较大,性,这是三者的能量级别。欲养生者,应当从这三个层面去用功。

从广义上来说,传统文化就是养生的文化,是追求健康的文化。古代典籍《尚书》提出五福的概念,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者分别是指长寿,富贵,内心快乐、安祥,追求崇高的品德,得善终,有五福的生命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健康,因此养生不是单纯吃什么的问题,而是性心身多方面的修正。

欲养其身,当以“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为基。饮食有节是指饮和食要有节制、有规律,不渴勿饮,不可暴饮而宜小呷,将饥而食,不可过饱而当有三分之饿;另外饮食上要五味调和,不可偏嗜,饮食清淡,不可过食肥甘厚味之品。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活动和休息要有规律,具体地说,日出而不贪眠,宜适度运动,运动应以劳而不累为度;日入则应早睡,睡觉不应晚于夜里十一点。

欲养其心,则以正心为要。《大学》曰: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欲正其心,则务必去忿懥、恐惧、好乐、忧患,欲去此四者,以去人心、存道心为法,所谓人心即自私自利之心,所谓道心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故若能存公心去私心则心得其养。

欲养其性,则以去习性、化禀性为法。清末民初思想家王凤仪先生将性分为三种:天性、习性、秉性,天性是纯善无恶的,习性是有善有恶的,禀性是纯恶无善的,禀性和不良习性遮蔽了人的天性,故养性需去不良习性、化除禀性。习性为禀性之根,习性不去禀性绝不能化,不良习性即不良的习惯,所以化禀性应以去掉不良习惯为基础。禀性分为五种:怒、恨、怨、恼、烦,它们遮蔽了人的天性,而且可以分别伤害所对应之肝心脾肺肾五脏,故欲养性者则必不怒不恨不怨不恼不烦,特别是能做到不怨人,则能成养性之道。

养身可得寿,养心可得禄,养性可得福,三者得养则养生之道可全。

在线留言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验 证 码:

快速留言: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