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饮酒文化:敬酒不喝不给面?

在,酒的历史几乎与人的历史一样久远。早在汉字成熟之前,人就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约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人喜欢“来点白的”。

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创作、到饮食烹饪、再到人际社交等各方面在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2013年3月,外媒评出世界10大喝酒的国家,更是高居第二。

文人嗜酒

文人嗜酒,似乎酒能激发灵感,酒后吟诗作文,每有佳句华章。饮酒本身,也往往成为创作素材。一部文学史,几乎页页都散发出酒香。李白和杜甫,文人的杰出代表,都终生嗜酒。李白自称“酒仙”,杜甫因有一句“性豪业嗜酒”,被郭沫若先生谥之为“酒豪”。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诗史中俯拾皆是。

“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

郭老还煞费苦心地统计出,在他们现存的诗作中,言及酒的,李占17%,杜占21%。假如没有酒,我们今天读到的《李太白集》、《杜工部集》,一定会薄了许多。

不仅为诗如是,在绘画和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

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酒趣富于酒令之中,酒令则纯是以文化入酒的,是酒文化中的文化精粹。饮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别风行,他们还常常赋诗撰文予以赞颂。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后汉贾逵并撰写《酒令》一书,清代俞效培辑成《酒令丛钞》四卷。

节日与酒

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元旦饮椒柏酒,端午节饮菖蒲酒、雄黄酒,重阳节饮菊花酒,中秋饮酒赏月等等。

江西民间在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

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带的哈尼族,按照传统习俗,都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喝新谷酒”的仪式,以欢庆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朝鲜族在过岁首节前酿造岁酒。岁首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岁酒”以大米为主料,配以桔梗、防风、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药材。用于节日期间自饮和待客。

自古以来,酒是祭祀时的必备品之一。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更要用酒来激励斗志。

劝酒,不喝就是不给面子?

与酒文化一样久远的是劝酒文化。早期的劝酒风气源自宴会,古代的餐饮担负着极为重要的社交功能,持续时间都很长,贯穿宴饮活动的,除了丝竹歌舞外,就是酒。一顿饭吃的时间太长,话题必然枯竭,干喝也无趣,便发明了很多劝酒技巧。

历史上逼酒绝的算是西晋的石崇。据《世说新语》记载,石崇宴请达官贵人,让家里养的美女给客人敬酒、劝酒。如果客人没喝干美女敬的酒,就把美女的头割下来。很多客人碍于人命关天,不得不多喝,直到酩酊大醉。

在古代,人是以等级来区分,社会上并没有平等的大多数,所以在喝酒的过程中,就会有强制性的劝酒或逼酒。对位高的人来说,这是彰显权力的机会,对位置低的人来说,不喝就是不懂规矩。你不尊重别人的位置与权威,也就相当于不给别人面子。

在当代,劝酒文化并没有随着的化而有所收敛,内化为人的价值、习俗与习惯。敬酒成了对他人的尊重,不接受就是瞧不起人。如果不回敬更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劝酒文化是糟粕,应该去除,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喝酒才是享受。

在线留言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验 证 码:

快速留言: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找产品,招代理!
借势、借好平台,让招商事半功倍!
扫一扫,快速加好酒网王亚南微信!
电话:17700615802 (点击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