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酒业”稳健树品牌,质量谋市场

“天酒业”两年前再次换手后苦练“内功”

稳健树品牌,质量谋市场

●本报记者 王宗强特约记者 涂永平 黄麟胜

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蕉岭“天酒业”,前身是“地方国营蕉岭县天酒厂”,至今有近60年的历史。几经转机建制的洗礼,于2003年被上市公司梅雁集团整体购买。2009年5月,梅州市光兴发工贸有限公司投资1200多万元,接手经营“天酒业”。与市场预想的相反,此后“天酒”不仅没有掀起市场战,而且几乎从市场上“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

记者调查后才发现,原来新接手的梅州市光兴发工贸有限公司并不急于进军市场,而是投入3倍于接盘的巨资在进行脱胎换骨的升级改造,目前已经在米香型白酒两大技术难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将传统米香型白酒的苦涩口感变得甜爽;二是生产达到国家优质标准。

技术升级:自动化生产的一天=10个手工工人的一个月

“质量优先,再谋市场”。记者日前来到“天酒业”时,公司董事长刘松光告诉记者,只有树立品牌观念、严把质量关卡,才能赢得顾客信赖,进而长期占领市场。为此,该公司接手酒厂两年多来,没有急于寻销路、找市场,而是苦练“内功”。目前,该公司已投入近4000万元巨资,引进现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家高级酿酒技术人才,对酒厂进行升级改造,以提高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能力,精心打造“天”品牌。

走进天酒厂的包装车间,一套价值近200万元的新自动化生产线便映入记者眼帘。该车间工人、自动化生产线带班人钟美泰告诉记者,他在酒厂工作已经有七八年时间了,现在高峰期自动化生产线一天的灌装产量,等于以前10个工人约一个月的人工灌装产量。“不愧是现代先进技术,生产效率高得不可想象”,他忍不住赞叹道。

一楼发酵车间整齐地摆放着600个不锈钢发酵桶,两名员工正在来回巡视发酵情况,认真做好发酵、加水、糖化等时间的记录。酒厂员工林俊烈向记者介绍,工厂用不锈钢发酵桶取代传统的陶罐酒瓮,清洁更容易、产品更卫生还大大减少劳动量。再加上新增的自动喷水冷却系统,相同的劳动力,以前一次只能发酵1000斤大米,现在一次能发酵3000斤大米,而且更好地了质量、增加了产量。

重金挖才:米香型白酒两大技术难题取得重大突破

“对饮千杯少,独赞天”。这是今年7月份,在我国白酒界被誉为“南陶北高”的白酒专家陶家驰、高景炎两人对天酒的评价。如此高的评价,源自天酒厂对酿酒技术人才的重视。

去年9月份,国家高级酿酒师、广东省评酒委员会专家组专家赵志勇,在天酒厂的盛情邀请下,带着他的技术团队进驻酒厂。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赵志勇带领他的技术团队,在米香型白酒两大技术难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将传统米香型白酒的苦涩口感变得甜爽;二是生产达到国家优质标准。“老板礼贤下士,重视应用人才”,赵志勇告诉记者,他的技术团队在短时间内便成功打造了度数为73.8的高度白酒,同时,全力打造度数为53、68等的“天”系列酒产品。“我们接下来要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赵志勇信心满满地表示,经过两年时间的苦练“内功”和技术沉淀,他相信天酒能赢得市场的青睐。

在线留言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验 证 码:

快速留言: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