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酒人爱文化,但凡观赏美酒,少不免会研究葡萄酒历史,不过位处中欧的奥地利相对的酒文化却是水晶杯,当地的葡萄酒要在市场占一席位,似乎还有漫长的路。
众多欧洲酒国中,奥地利与德国的品种、风格、包装甚至是葡萄酒法例也甚为相近,但总体来说,前者的酒体略饱满,且酒的款式较丰富,而红酒的生产更是与日俱增。我非常喜欢以奥地利的干身Grüner Veltliner葡萄酒配衬广东菜,丰厚酒体能配多种菜肴;它年轻时那带丝丝傲慢的花香气,内敛的柚子和蔬菜,配合香料如胡椒辛辣,干净的酸度教人难以抗拒,陈年后的成熟菠萝、松露、芭蕉叶和烟熏味更是引人入胜。
Grüner Veltliner名字比较难发音,要牢牢记住,办法就是多接触。到餐厅或酒铺见到这酒,可简称之为Grüner或GV。奥地利的质生产GV地区是Lower Austria的Wachau区,这里的GV清爽有深度,拥优雅香气,得充足而和谐酸度作骨干,酒味复杂,有十分高的陈年潜力。GV更被酒坛中人视为奥地利之宝,有能力与高贵优雅的薏丝玲(Riesling)和千变万化的霞多丽(Chardonnay)争一日之长短。
推介酒:
奥地利Wachau区的Nikolaihof酒庄奉行生物动力学,葡萄健康丰满,致力造出和谐美味的葡萄酒。这瓶Nikolaihof Im Weingebirge Grüner Veltliner Smaragd来自古老的葡萄园,葡萄藤树龄约四十多年,酒质顺滑如丝,复杂性高,充满诱人的柚子味和香料辛辣,酒体油润,收结悠长高雅。
奥地利的葡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而罗马时期在多瑙河附近地区已经有历史记载有种植Grüner Veltliner已久。经过时光和战火洗礼,奥地利在上个世纪初专门酿造大量廉价葡萄酒;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颓靡,奥国当时的生产量稳占第三大,当地便一直维持大批量的制造简单葡萄酒,直至八十年代。
德国的酒例出名是严谨和有系统,同是德语区的奥地利固然未算看齐,但今日法例的清晰可曾经历过一段痛苦经历才修成正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有一小撮不负责任的酒商,为了加强他们所酿造的甜酒口感和酒体,不当地在酒中加入二甘醇,虽然这些物质对人体无害,但毕竟这都是犯法的勾当。丑闻被爆出之后,奥地利的葡萄酒出口跌进谷底,一蹶不振。政 府机构于是在事件发生的同年——即1985年,立下决心改革法例,务求要把法例规格拉高到与德国相近,以葡萄果实的糖分为计算标准,从此奥地利酒例跻身世界上严格的国家之一。法例规定,所有产酒要在酒瓶颈或酒塞顶部贴上小旗子,方便有关当局追查踪迹,亦可控制酒庄产量是在限额之内。1994年,奥地利酒例更进一步提高产品要求,酒瓶包装上标签必须列明酒的甜度——可见当局对改善葡萄酒业的一番决心。
明显地,奥地利近二十年的葡萄酒质素越来越高,加上天赋优越风土条件,奥地利除了酿造好喝的干身酒外,贵腐霉甜白酒更是越见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