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液酒恭祝广大消费者羊年大吉,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茅台镇赤水液酒文化研究中心学习分享
在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众多节日中,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悠久、隆重、富有民族特色的;在春节的众多习俗中,饮酒又是非常重要的。
春节食俗是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其中饮春酒的习俗历史非常悠久。
关于春酒,《诗经?幽风》中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后世便多用“春”字为酒名。晋代陶渊明的《和刘柴桑》诗云:“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其中的“春醪”指的就是当时生产的一种名酒。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典雅》一文中有“玉壶买春,赏雨茆屋”的记述,其中提到的“春”也是指酒。?
北周诗人庾信有诗云:“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这首诗点出了饮春酒除了欢庆佳节外,更主要的目的是驱除恶秽之气,以求长命百岁。
古时候过春节,人们都要喝一些用中药浸泡的保健酒。椒柏酒是其中之一,用柏叶、花椒浸泡,是春节的特定习俗酒;饮酒前,还要致新年祝辞,称之为“椒花颂”。除了椒柏酒之外,还有屠苏酒。屠苏酒早见于南朝的《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长幼以次贺拜,进屠苏酒。”相传,屠苏酒是三国时名医华佗的配方,采用多种原料浸泡而成,具有防疫、保健作用,是春节的特定保健酒。大诗人苏东坡诗云:“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饮屠苏。”唐朝的顾况也曾作《岁日作》:“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这种春节饮酒的文化习俗,都代表着新旧更替的意义。?
其实的春节节日,在大多数人的记忆和实际生活中,除夕胜于春节。人们都说是过年(除夕),老百姓看重的是家人聚在一起过年,吃团圆饭。总结(纪念、庆祝)过去一年的结束,期盼祈祷新的一年的开始,可惜国家假日办没有把过年(除夕)当做节日,没有假期,害的多少人因为过年回家团聚成为困难和奢望!虽然除夕之后是春节,但是南方人除夕夜家人吃团圆饭必然饮酒,而春节初一一般都是吃汤圆的。(呼吁国家假日办重新考虑制定放假问题,研究除夕文化,强化除夕节日)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为庆祝一年的丰收和新的一年的到来,就捧上美酒,抬着羔羊,聚在一起,高举牛角杯,同声祝贺,从此,开了过年饮酒的先河。到了汉代,“年”作为一个重大节日逐渐定型。到了这一天,家人放过爆竹后欢聚一堂饮椒柏酒,而且是让年龄小的先饮。东汉时期,初一(又叫元旦)黎明时,各级官吏都要到朝廷给行贺年之礼,也兴致勃勃地接受群臣的朝贺,名日“正朝”。汉制规定,群臣入宫朝拜需根据品位的高低带不同的礼品,也要设宴款待群臣,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参加御宴。元、清两朝的蒙、满两族入主中原后,也都积极汲取汉文化,极重元旦朝贺之礼,把赐宴当作笼络人心的有效手段。元诗人萨都刺《都门元日》一诗写道:“元日都门瑞气新,层层冠盖羽林陈。云边鹄立千官晓,天上龙飞万国春。宫殿日高腾紫霭,萧韶风细入青曼。太平天子恩如海,亦遣椒觞到小臣。”
汉民族向有“守岁”的习俗,“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周处《风土记》)。唐代宫中守岁,常常大摆宴席,让侍臣应制作诗,歌舞升平。初唐诗人杜审言的《守岁侍宴应制》诗写道:季冬除夜迎新年,宫阙星河低拂树,弹琴奏即梅风入,俗向正元歌万寿,帝子王臣捧御筵。殿庭灯烛上熏天。对局深钩柏雨传。暂留欢赏寄春前。
宋时不仅“守岁”,还有“馈岁”、“别岁”等花样,样样都离不开酒,“士庶不论贫富家……如同白昼,围炉团座,酌酒唱歌”,“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而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为也”。
当今时代,人们吃完团圆饭,围坐一起观看中央台“春节晚会”(应该是除夕迎新晚会),或有亲朋串门,大家一起喝酒聊天,互道新春之喜。
过年了,喝点酒吧。
君饮孟台酒,富贵伴君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