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酿啤酒“搅局”啤酒市场

市场快速兴起

精酿啤酒虽然处在起步阶段,但从2012年开始,精酿啤酒突然开始变得热络了,越来越多的人对它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从民间资本到新闻媒体,从行业协会到管理部门,都开始关注精酿啤酒了。

由于精酿啤酒市场刚刚起步,竞争还不激烈,销售价格是普通啤酒的3-5倍,因此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能达到50%和30%,而市场依然供不应求。正是由于市场的内在驱动和需求,让不少从事酒吧、餐饮的人员和一些投资界人士,看到了这块未来增长潜力的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做精酿啤酒的作坊和企业加起来估计有3000-5000家。不过,这些作坊和企业的规模都非常小。即使加上国内大型啤酒企业的产量,精酿啤酒的总产量也仅为整个啤酒销售额的2%左右。

与美国 、德国 、比利时等国家相比,对于精酿啤酒的发展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从消费需求来看,的消费者视野越来越开阔,追新特点明显,这给精酿啤酒提供了增长空间;二是从业人员民间爱好者较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虽然这是短板,但这有利于他们不断地创新尝试,酿造出更多不同的酒。

从长期的发展轨迹来看,精酿啤酒可能会与美国的轨迹比较接近。上世纪90年代,精酿啤酒开始在美国兴起,当时工业化啤酒市场也是被几大啤酒集团垄断,但经过近30年的发展,精酿啤酒的市场规模从当时的5%上升到了目前的14%-15%。

大型企业开始了有限的布局

与外界对精酿啤酒的追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大型工业化啤酒生产企业却处于观望或半观望的状态。它们甚至将精酿啤酒视为行业的“搅局者”。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作为传统啤酒行业的获益者,大型啤酒生产企业只需要维持现状就能够活得很好,没有生存的压力去倒逼它们开发新的产品和市场。

二是精酿啤酒由于造价是普通啤酒的3-5倍,以及口味的多样化,决定了它的消费群体比普通啤酒要小很多,并且更多是追求个性化消费的群体。

开发一个新产品、推出一个新品类的啤酒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去做市场宣传和促销。更为关键的是,精酿啤酒与流行的干杯文化并不兼容,精酿啤酒醇厚、新鲜、口感丰富,适合慢慢的品,而不是大杯或整瓶的灌。要改变干杯人群的消费习惯,也需要很长时间的市场培育。

三是精酿啤酒在虽然发展很快,但目前占啤酒4900万吨年消费量的比例不到2%,这意味着这点量对工业化啤酒厂商并没有造成重大的挑战,对它们的财务报表也不会造成多大的不利影响。

但大型啤酒生产企业意识到精酿啤酒对工业化啤酒形成的挑战,这些企业高管还有更优的策略和盘算——一个细分行业,刚开始介入的时候进行市场培育往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拓荒者并不划算,精酿啤酒亦然。那么,这些手握巨资的大型啤酒厂商,其实更愿意等精酿啤酒市场发展起来之后,再花钱将其中的好品牌买过来。

而即使是自己亲自做精酿啤酒,拥有强大制造、物流配送等优势的大型啤酒企业,也能很快将自己的精酿品牌投放市场,这就是所谓的“摘果子”策略。

燕京、雪花、青岛和百威等大型啤酒生产企业也在精酿市场进行了布局,比如燕京的白啤在超市就可以买到。但这些企业的行为更多是顺势而为,虽然目前在精酿啤酒市场的投入并不多,但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

激情有余,但底蕴不足

精酿啤酒产业的发展存在着时间较短,从人员、消费文化、原料、设备到技术等诸多问题,政策法规也没能及时跟上,导致整个行业的发展面临不少短板。因此,如何走出无序状态,进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成为这个新兴的行业必须直面的问题。

精酿行业的无序首先表现在,从业人员很多是圈外人员,不懂技术、缺乏人才和上下游,可谓是“激情有余,但是底蕴不足”。很多人有进入行业的激情和动力,但是对精酿啤酒的理解和认识还相差甚远;另外,虽然这些从业人员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是也不是特别有钱,处于激情有余、实力不够的状态。

从目前急于介入这个行业的几类人群来看,主要有酒吧和餐饮的经营者、投资界人士、科研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走“小而美模式”更好

从发展路径来看,在进入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摒弃传统工业化啤酒规模化生产的模式,精酿啤酒如果走本地化、小型化的模式,做成一个地方特色小企业,可能更加有利于企业的成长。

专家认为,一是精酿啤酒更要讲新鲜度,周转太多不仅会增加运输成本,而且会破坏它的新鲜度。据了解,在德国是每个村里面都有啤酒厂。二是比利时啤酒之所以那么丰富,和当地的资源,比如杏、樱桃、蓝莓等比较丰富有莫大的关系,有了好的原材料才能酿造出个性化的啤酒。

需要什么样的标准?

如果走小型化的发展模式,目前在还存在一个问题:按照目前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淘汰落后产能的规定,每小时灌装1万瓶的啤酒厂都要淘汰,这就意味着,现在的精酿啤酒企业很难取得QS生产许可证。

工业化啤酒的标准制定得比较细比较窄,从精酿啤酒的特性来看,也很难直接套用,如果一味地套用的话,其实并不符合产业的发展,会直接导致很多资金都无法进入这个行业。

在美国,尽管精酿啤酒和工业化啤酒使用的是同一套标准,但它的标准制定得比较宽泛,没有苛刻的条件,不存在需要修改的问题。为了推动精酿啤酒的发展,美国反而制定了这样的标准:生产规模不能超过25万升;为了防止过度追求利润,大工业化啤酒集团持股不能超过15%。

为了防止大型工业化啤酒企业对精酿啤酒市场的垄断,美国1500家小型精酿啤酒企业组成了一个联盟,联合对抗大型工业化啤酒企业。他们自己在联盟里面制定了相关标准,目的是啤酒品质而不是一味地去逐利,真正用匠人精神去做好这个产业。

在线留言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验 证 码:

快速留言: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