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蓝海市场,就是在一个或几个新兴的社会文化层中建立起无人竞争的市场环境,打造符合这个新生文化人群的意识形态需求的商品。
经济高速发展了三十多年,已经影响了几辈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新的文化层。这种新的文化层单单以年龄来区分,就已经有什么70后、80后、90后,再细分为68后,85后等等人群。如果再以地域和思想模式来分,还有什么农民工、打工妹、海龟、暴发户等等文化阶层。在这个新的文化阶层不断涌现的社会中,大一统的产品已经无法再满足细分人群的需求。这个现象在服装行业应该是为明显的,一些的羊毛衫企业,西装企业的设计风格已经赶不上了社会的发展,门可罗雀。反观一些新兴的品牌,甚至无人知晓的手工制作服饰开始在小众市场上流行。
新文化层的产生和发展导致正统产品的文化内涵被颠覆,比如白酒被拒绝,传统的大酒席餐饮模式被拒绝。新的文化层产生新的意识形态需求,他们追求化,健康,个性等。 这些新的文化群体产生了新的文化意识形态,满足新文化层的意识形态需求就可以形成商机,所以在新的群体成长过程中,洋酒、葡萄酒、精酿啤酒会逐渐被接受。
在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任何一个文化细分市场放在这个国家都是一个大众市场。这也是方刚先生一直宣扬的,“在,任何小众市场都是大市场。”如果一个小啤酒企业,通过文化定位找到自己的目标人群,并在这个人群中横行霸道,那就是成功地利用文化创新打造了自己的蓝海战略。
小啤酒企业的出路就在于,做好文化建设,满足这些新文化层的需求,打造自己的文化蓝海!
美国的新文化群体的需求推进了精酿啤酒的发展
在世界精酿啤酒运动的发源地美国,新生文化群体的需求不断地推动着这场运动的发展。
美国精酿啤酒起源于1965年的嬉皮士文化运动时期。去大工业化的波西米亚的生活方式让人群更加追求手工化、小众化和化。进入80年代后,文化精英人群加大了对精酿啤酒的投入。在1985-1999年的十多年中,x辈消费群体(65后)成年。在美国高等院校聚集的城市里,比如波士顿、旧金山等地,精酿啤酒凭借着这些文化群体开始迅速上升。在2000年左右由于互联网泡沫的破碎,年轻的文化精英人群(以高科技、金融业为主)收入降低,精酿啤酒的发展速度减缓。直到进入2008年(当年美国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时代周刊评选出的年度人物是U!)凭借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新的消费人群迅猛出现并发展,美国精酿啤酒发展直线上升。自2008年到2015年,短短的七年,市场翻了两番。 研究美国的发展道路,就可以深刻体会到新文化群体对其的推动作用。(具体内容请参见“高大师精酿啤酒”的公众号,发布于2015年10月31号的《美国精酿啤酒的文化土壤》,共四部分。)
的新文化层的需求比比皆是
我们厂始建于2008年,那个时候我们几乎没有客户,80后新生代的才28岁,还在事业未成,依靠父母的年龄,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自主消费能力。市场上的宴席还被白酒所冲蚀,一部分70后的精英人群开始接触到红葡萄酒,所以,红酒在当时代表了新兴文化阶层的诉求。
时间到了2012年,国内出现了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80后也进入了自主消费的阶段,国内的精酿啤酒才开始被广泛传播。在2012年之前,大型媒体对国内精酿啤酒的报道不过10篇,在2015年之前其数量也不过50篇。今天精酿啤酒的火爆局面,主要就是依靠自媒体的传播。从主观上看,这就是新生文化阶层对精酿啤酒的推动作用,是力量。是新文化阶层的产生,才产生了对精酿啤酒的需求。
让精酿啤酒满足这些新生文化层的诉求,并形成新的市场,这就是小型啤酒企业文化创新的蓝海市场。目前在国内,很多精酿啤酒从业者其本身就是各种新文化层的成员,他们中间有艺术家、户外爱好者、美食爱好者、高科技人才……他们身处文化断裂的线,能很快地找到自己小伙伴,先把小酒酿起来,把小酒喝起来,自然地形成了自己的市场。在各地,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了自己的精酿啤酒屋,而里面的常客也都是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在寻找自己的伙伴时,自媒体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说,目前国内的精酿啤酒的局面,是新文化层不断壮大的局面下形成的新的市场需求。
四、新文化层的特点
因为新的文化层是从传统文化层里脱颖出来的,它与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由于它在初期被正统文化所压抑,所以也经常带有对立性和叛逆性。在有些国家甚至具有政治风险。比如,美国人马丁路德金,为了让黑人能够与白人一起乘车,一起吃饭,一起读书,居然被刺杀!
由于这些文化层是新兴的、的、不可触及的,所以它们定义是模糊的,无规律可言的,没有未来可以预测,更无法事先做出准确判断。也许某个新文化是一场革命,也许就是一场闹剧。即使确定了新文化层,它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比如传统势力,法律制约等等,瞬息万变,也很难把握和预料。如果能够成功地握住新的文化层的意识形态,多少需要些运气,很难有事先预见。
虽然新文化层听起来是一个不错的东西,由于上述这些特点,真正了解它却十分困难。它需要市场策划者置身于文化层中,同呼吸共患难,把握住一切可利用的瞬间消失的窗口机遇。对事物的判断和执行也多凭借直觉感受,而非经济效益、市场份额等可数变量。很多成功的文化蓝海产品企业的创始人,其本身都是新文化层里的拥趸着和实践者,比如Patagonia的创始人Yvon Chouinard,本人就是一位登山专家;本杰瑞冰激淋的创始人Ben和Jerry是两位嬉皮士吃货;苹果的乔布斯,本身就是一位嬉皮士雅皮士各种不靠普且牛鼻的合体。这些人常常被别人看起来不按常理出牌,正因为他们看到了常人所没有看到新文化命脉,把握住了瞬息万变的时代发展趋势,才成功地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