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也有类似于啤酒的酒精饮品,古人称之为醴lǐ。大约在汉代后期,醴被酒曲酿造的黄酒所淘汰。我国远古时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酿造的,即所谓的蘖niè法酿醴。《黄帝内经》中记载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记载有不同种类的谷芽酿造的醴《周礼·天官·酒正》中有“醴齐”,醴和啤酒在远古时代应属同一类型的低酒精含量饮品。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谷芽酿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类似于醴,且用酒曲酿造的甜酒却被保留了下来。在古代,人们也称之为醴。故人们普遍认为自古以来就没有啤酒,但是,根据古代的资料,我国很早就掌握了蘖的制造方法,也掌握了自蘖制造饴糖的方法。酒和醴在我国都存在,醴后来被也酒所取代。
自从啤酒于19世纪末被引入以来,它经历了从“beer”、“皮酒”、“脾酒”终演变为“啤酒”的历史大变迁。1900年,俄国商人乌卢布列夫斯基在哈尔滨开办了我国的家啤酒厂(哈尔滨啤酒厂的前身),那时还没有“啤”字。啤酒一词英文为“beer”,后为了销售的便利,市民以及商家便将英文的“beer”音译为“皮酒”。在广州性啤酒博物馆里,可以看见一幅清末的啤酒广告画,画上是几个穿着古代装束的男性正在畅饮啤酒,画的上方写着“万字皮酒”。此外,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20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也写到:“我便拿了一个外国人吃皮酒的玻璃杯出来。”
大概是“啤酒”有养肝益脾之功效,“皮酒”一度又被称为“脾酒”,表示常喝“脾酒”可以养肝益脾。后来,人们认为“皮”和“脾”字都不太妥,因为啤酒乃用口饮用,于是按照我国古代造字法中的形声字,以口为形旁、卑为声旁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啤”字。据考证,“啤”字早是由青岛人发明的,时间大概在1910至1915年左右。1922年2月15日出版的《青岛概要》中,开始用“啤酒”一词,之后逐渐在国内流传使用。
“啤酒”一词诞生后,更多的国民开始接受这个外来酒种。但是,的啤酒业发展十分缓慢,当时生产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中﹐生产原料麦芽和酒花都依靠进口,到1949年,我国只有七八家啤酒厂,啤酒年产量只有7000千升。而到1988年年底,啤酒厂家达到813个,总产量达662.77万千升,仅次于美国、德国。在有的省份,几乎每个县市都有啤酒厂。现如今,的大大小小啤酒厂倒闭的倒闭,收购的收购,合并的合并,从而造就了现在国内啤酒的几大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