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唐代流量李白,是一个没心没肺的精神小伙——开心时“人生得意须尽欢”,不开心时“千金散尽还复来”,嘚瑟时“仰天大笑出门去”,失意时还“天生我才必有用”。
所以很多人便认为,李白凡事都能看得开,人生无忧没遗憾。
真是这样吗?
恐怕没那么简单。
当我们走进历史深处,会发现:李白大约是有遗憾的,还是很扎心的那种。
01、李白一大遗憾,是他从未回家过年。
公元726年的某个寂寥的夜晚,李白披着蓬松的头发,穿着淡黄色的长裙,哦不,长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提笔写下《静夜思》这篇10万+爆款。
此外,李白还写过“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笛》)、“仍怜故乡水”(《渡荆门送别》、“何年是归日”(《奔亡道中五首》)等情感满格的思乡之诗,至少有30多首,可以说,李白一生除了在喝酒,就是在想家。
为什么?是因为李白没钱回家,或是家太远交通不便?
不,真相既搞笑又心酸:
——他压根儿不知道家在哪里。
首先,外界关于李白故乡争议,一直没有定论:
四川江油出土的碑文称:李白是江油人;
《草堂集序》中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
也就是是甘肃天水人。
还有后人考证说,李白是西域碎叶城人
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
此外还有说山东琅琊的、湖北安陆的,
河南南阳的……只差没说是韩国的了。
更可怕的是,李白自己也不知道。
史料记载,李白对外提及自己的家乡,大概有7、8次,但只说自己“在江油长大(“少长江汉”,“家本紫云山”,指得就是江油),对于祖籍在哪里一问三不知。
所以,李白选择流浪一生,看似是放荡不羁爱自由,实际上是精神小伙没家回。
而且,这种无家可归的遗憾,平日里还好,过年时,就会变为“会呼吸的痛“。
试想一下,春节到了,河南人回河南,山东人的回山东,宜宾人的回宜宾,空留下李白一人,在高铁站售票大厅徘徊许久,不知道要买去往何方的车票。
“害!真的乱,还是不回吧”,这是他无数次想回家时的无数次妥协。
记得那是公元723年的除夕,长安城中亮起万家灯火,团年饭味飘香四溢,烟花爆竹声、欢笑声响起,李白只能躲在灯火阑珊处,眼神迷离,留下一声心酸的悲叹:
02、李白二大遗憾,是他没喝过好酒。
看到这,很多有小朋友都有许多问号:李白一辈子都在喝酒,什么“葡萄美酒夜光杯”、“兰陵美酒郁金香”、“金樽清酒斗十千”,什么神仙好酒没喝过,胡说也要讲究基本法啊!
真不是你想的那样。
要知道,唐代的酒都是低度酒,当时流行的绿酒、浊酒普遍不到5度,一点的黄酒、清酒也不过6-10度,平均下来就5度左右。
5度,对于嗜酒如命的李白来说,只能算白水,就是为什么他爱说——「将进酒,杯莫停」、「会须一饮三百杯」,度数不够,只能数量来凑。
李白所处的唐代,受制于当时酿酒技术条件,没有高度酒,蒸馏技术在宋元才出现,那时酒的度数才明显提高。
李白爱酒,但一辈子都没喝过烈酒、高度酒,或者说现代意义的白酒。这不仅是李白的遗憾,也是那个时代的遗憾。
不只是度数不给力,口味也一言难尽。唐朝较流行两款酒,一是米酒,二是果酒,两种酒口味偏甜,类似现在酒饮料。
所以,你仔细研究李白写酒诗里,什么“呼儿将出换美酒”、“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复醒,今朝有酒今朝醉”,其实说的都是一句话:
不是李白酒量深似海,是低度甜酒,喝再多也满足不了啊朋友们。
如果李白身在现代,喝上一口浓香的高度白酒,比如我们家出品的五粮春、五粮醇、五粮特曲、尖庄什么的,估计还能再写500篇10万+。
可惜没有如果。
03、一种遗憾也就算了,李白还被两种遗憾左右夹击过。
在《月下独酌四首》里,李白诉苦“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当时,李白独坐花田中,借酒消愁,怎奈度数不高,味道不浓,始终进不了状态,愁苦未消,脸还未红,肚子先撑了,而且他举一杯敬月光,一杯敬家乡,因为由于故乡实在太多,所以朝着东南西北都敬了一遍……
喝着不浓不香的酒,想念着不知何方的家,难怪后面他感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04、写到这,我顿然停下笔,思绪良久,细细一品,发现:李白的故事,为何那么熟悉,为何那么感同身受?
彻夜反转未眠后,想到近期发生的一些事,我猛然发现:
你看:
一场疫情,让无数机票退订,多少高铁停运,几亿人滞留在他乡,望家兴叹。即使回到家的人,也只能一直宅家,无法走亲访友,把酒言欢,仿佛过了一个假年。
与此同时,取消的年饭、搁浅的旅行、延期的团聚、推迟的拜年、没送去的红包、没贴上门的春联,每一个,都是大写的遗憾。
说李白没回家过年,2020年的人,又有多少真正意义上回了家,过了年?
无酒不成宴,无宴亦难有酒。一场疫情,让“把酒言欢、觥筹交错?、推杯换盏”这种稀疏平常的享受,变成了奢望,化为柜子里未拿出的五粮特曲,没有开瓶的五粮醇,以及不舍入喉的五粮春。
有一个读者对我们说,原本打算春节走亲戚串门,打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