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上半年,我们因为线上冲击损失的销售额,可以达到总销售额的15%”。
近日,在对某酱酒经销商进行电话采访时,多位经销商都表示,2022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比较大,但相比之下,线上渠道对线下市场的冲击更为巨大。各大电商平台,用超低的销售价格实现了超高的销售额,却让线下动销蒙受了巨大损失。
由于经销商的怨言增多,备受电商乱价困扰的白酒品牌发布了“免责声明”。6月以来,包括贵州醇酒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醇”)、四川仙潭酒业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仙潭酒业”)等多家酒企发布声明称,对未经授权的互联网平台售酒“不承担任何责任”。这些声明,不管有没有法律效力,会不会对线上渠道混乱现象产生制约作用,至少显示出了白酒厂家对于线上渠道积极管控的态度。
然而,线上价格体系混乱的情况,仅凭一纸“免责声明”似乎并不能彻底改变线上产品价格倒挂的现实。这种情况甚至连茅台酱香系列酒也不能幸免。为什么这种长期存在的乱价行为会屡禁不止?渠道管控有没有更为行之有效的策略呢?
价格倒挂,同样焦虑的经销商和厂家
在疫情常态化产业背景下,白酒线下渠道动销受到不小的影响。线下动销缓慢,渠道压力却并未减小。这种变化,促使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将目光转移到线上。这也是今年以来线上白酒乱价现象日趋严重的重要原因。在疫情的放大效应下,之前没那么突出的问题变得严重起来。
以仙潭酒业生产的“53度500ml紫潭”为例,酒企制定的市场零售价为668元/瓶,线下成交价大多为450元/瓶,而拼多多的价格为408元/瓶。对线下经销商而言,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线上渠道覆盖全国市场,突破了地域限制,这对按地区划分的线下特许经营权是一种变相地剥夺。销售价格上不具备优势,市场范围上也难于匹敌,线下经销商们相当无奈。在采访中,甚至有经销商表示:“厂家渠道再不好好管控,我们可能就会有其他选择了。”
对企业而言,线上渠道乱价是其“阿克琉斯之踵”。一方面,线上渠道已是企业做市场的标配渠道,另一方面,基于网络电商平台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不同经营主体之间具有较大的自由度。这就大大弱化了企业的控制力。市场规则变了,动销逻辑变了,维权成本和难度也增加了。这就导致产品在流入市场后,企业在控制成交价格上的无力。产品成交价格长期低于指导价,甚至低于出厂价,这种情况对厂商而言都是相当大的打击。
“部分经销商不讲规矩,眼界很窄,看到有钱赚就低价走量甩货,一瓶只赚几块钱都有人干,这显然是需要让厂家严肃处理的。”山东某经销商这样表示。
管控线上渠道,成功经验有哪些?
在线上电商平台发展起来之前,类似这种低价抛售和跨区域窜货的行径在白酒渠道中也并不少见。但与线下渠道比起来,线上的乱价和窜货相对更为隐蔽,经销商和酒企维权的难度都明显上升,故而治理起来难度也相对更大。
但难度大是不是就代表没有办法呢?在与乱价窜货旷日持久地对抗中,酒企和经销商已积攒起一些成功经验,这些经验或许可以为那些深受线上渠道冲击的同行提供借鉴。
经验一,线上线下不同款。既然同一款产品会冲击线下价格体系,那么在不同渠道开发不同的产品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直接办法。这种情况在快消品行业中数见不鲜,如洋河早在2013年就开发出了海之蓝、天之蓝等产品,在充分享受线上渠道红利的同时避免了对线下产品价格体系的冲击。
经验二,落实数字化渠道管控。在以往,白酒产品离开厂商仓库之后,就很难再很清晰地捕捉它们在市场上的具体流向。但在数字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利用数字化进行溯源及分利的模式已经成为可能并被普及。目前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发了属于自己的智能云台,借助区块链数字化技术,对产品的各项信息进行赋码和跟踪,实现从出厂到消费的全流程覆盖。五粮液、国台、钓鱼台、舍得酒业、红星股份等多家白酒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应用了数字化技术,这显然十分有利于渠道管控。
经验三:加强经销商队伍建设。除考虑财力和人脉之外,还应当对经销商合作动机有充分的考量。招商完成后,也应定期举办经销商培训活动,申明公司渠道策略,合理分配厂商利益,构建和谐共赢的厂商合作关系,避免经销商为了业绩而甩货的短视行为。
经验四:合理利用法律武器维权。对于未经授权在线上进行白酒销售的情况,白酒企业法务部门应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与第三方电商平台进行有效沟通,借助法律武器捍卫定价权,保持市场价格的相对稳定。
总体来说,从表现上看,线上渠道打破销售领域冲击价格体系的现象虽然常见,很多白酒新晋品牌却仍不具备系统化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在线上营销渠道的规范过程中,某些新晋的品牌仍需要在产品设计、数字化营销和团队建设上多下功夫,才能转危为机,借助线上渠道为产品营销赋能。(文章来源:大家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