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白酒产区的概念越来越火热。像“六大核心产区”“十大产区”之类的提法也常常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产区概念的兴起,一方面是地方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区域酒企们增产增收的自然选择。然而,在产区概念不断被传递到消费端的同时,它的价值却面临着不断被稀释的困境。
同质化、价值稀释:被过度消费的白酒产区
白酒产区的诞生与该产区内的代表性酒企关联甚大。一般而言,一个白酒产区的出现,往往是该产区内存在着一个或数个在产品外观、酒体风格、品牌文化都颇具代表性的企业,由它作为引 领,周边一众中小酒企按照地缘关系依附其发展,进而形成风格相近的产业集群。我们所熟知的仁怀产区、吕梁产区、金沙产区等都是这样的情况。
白酒产区地缘上的接近性,可以发挥出很多优势。譬如企业文化、生产原材料和酿造工艺等方面的借鉴性,又如能源、包装产业链、渠道供应链等方面的规模化发展等,这些都可以加快各个企业的生产效率,酒企产品质量的提升。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地缘因素也使得相关企业在文化内涵、产品设计和营销推广方面极易产生雷同,进而削弱非主导企业的竞争力。这种现象就是对产区概念的消费。
在白酒产区的发展过程中,酒企或相关从业者对产区价值的消费现象比比皆是,过度消费的情况时有发生。以仁怀产区茅台镇为例,相似的茅型瓶、雷同的“12987”工艺、不断被强调的“美酒河”与“核心产区微生物环境”,被一众茅台镇酒中小企业大肆宣扬。再看看吕梁产区,历史文化必谈北齐武成帝,生产工艺必讲“清蒸清烧、一清到底”,产品设计也多有汾型瓶的特点。
借助产区效应,各个企业在快速成长的同时消耗产区资源不可避免,使得各企业之间同质化愈发严重。更为重要的是,有的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能脱颖而出,产品销售价格相当低廉,各类贴牌酒、开发酒在市面上颇为常见。更甚者,还有一些“不讲武德”只想做一锤子买卖的无良商贩,编织出“替父卖酒”“拉酒线卖酒”“长毛酒”等谎言,用劣质白酒冒充核心产区优质白酒大谈情怀,大肆敛财。
这些现象的发生至少说明了以下三点:首先,身处各自产区中的非龙头酒企在强化产区价值方面贡献较少,在产品设计和价值表达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其次,不少企业尚未真正意识到或出于利益考量不愿意识到白酒的资源性价值,拉低了产区产品的价格下限。再次,打击侵犯产区权益行径的力度仍然不够大。
基于以上三点,在白酒产区规模化的大背景下,产区的价值被逐渐稀释,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
白酒产区的崛起非一己之力
那么,如何避免产区价值被过度消费呢?大家酒评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首先,龙头企业做好价值引 领,保持产区稳定发展。一个产区的成长状态,从龙头企业的发展势头中就可以反映出来。作为产区内的核心企业,经营好自身就是对产区的支持。
其次,中小酒企应当抛弃比附策略,找回最初的自己。坦白来讲,目前的各大白酒产区中,不少中小酒企在发展策略上都奉行了比附策略。千人一面的营销只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而花点心思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寻求差异化价值点,反而更容易脱颖而出。
再次,放弃短视利益,提升产品价值。在以往,不少产区内的从业者经营粗放,并不重视自己产品的价值,只要有利可图便轻易贱卖手中的基酒资源。如今,伴随着消费升级的浪潮,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有了更高的期望。白酒产区内的从业者也应当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积极从文化和包装层面去提升白酒资源的附加值,实现更高的白酒产区价值。正如中国酿酒大师、原茅台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吕云怀所说的那样:“把酱酒当资源、当煤炭卖,注定是没有未来的!”
然后,建立合理机制,从严从快维护产区声誉。“替父卖酒”等侵犯产区利益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固然有相关网络平台监管不严的责任,但也不应该忽视产区作为权利主体的监督举报责任。相关产区内的所有从业者均可积极参与维权活动,维护产区的形象。
总体来说,想要杜绝白酒产区概念被过度消耗,就必须发挥龙头酒企的作用,让更多中小酒企转变经营策略,丰富产区价值表达内容,支撑产品价值认同,同时构建完善舆情监测机制,维护产区良好声誉。唯有如此,白酒产区化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白酒产业才能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文章来源:大家酒评)